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
程翔
【摘要】整本书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语文课的整本书阅读不应当有太明显的跨界,当务之急是把《语文》课本中必读书籍整本书的阅读落实到位。整本书阅读是教学行为,需要计划和设计。关于整本书的教学和考试,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的实践经验,目前不宜纳入考试范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单篇阅读 学科定位
自从初、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书”的概念后,广大语文老师普遍具有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识;自从初、高中《语文》课本中设置“名著导读”的教学内容后,广大语文老师开始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自从有的省市中、高考命题考查名著阅读后,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始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内容。那么,这一变化究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影响带来的问题是什么?笔者思考良久,现表达如下:
“读整本书”是新概念吗?不是。早在《论语》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这大概是关于读整本书最原始的记录了。自孔子以降,“四书”“五经”是历代士人必读的整本书,朱熹还专门写过《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这种指导读整本书的文章,并且有精到的论述。至近现代,语文学习中读整本书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读整本的书”的观点。叶圣陶曾说:“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Ci7可以说,从古代至近现代,语文教学一直是“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
为什么当代语文教学变成单篇阅读为主了呢?原因可能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是课时太少。如今普通高中语文课每周只有4- 5课时,少得可怜!请问,这样少的课时,怎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近年来,某些省市中、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整本书阅读的试题己经出现,并且划定了名著范围,一线教师不得不拿出课时来对付整本书阅读,使得原本己经很少的语文课时更加紧张。其实,中、高考中的名著考查与整本书阅读不完全是一回事,整本书阅读也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也不能仅限于小说。廓清这些基本问题后,我们才能有共同的话题: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
第一,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是核心问题。
读整本书要达到什么目的?肯定不是娱乐消遣。叶圣陶先生曾用“养成读书习惯”“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表述来表达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川,是很正确的。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定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服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整本书的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比如阅读《诗经选》,就要感受先民创造的精美诗句以及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阅读《呐喊》《仿徨》,就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切入,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先生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表现深刻思想的文学才华;阅读《围城》,就要体会钱锤书先生独特的幽默讽刺艺术,欣赏作者表现人物的手法,而不是单纯地阅读情节故事。一个经历了整本书阅读训练的学生,其解悟能力应当明显高于未经历整本书阅读训练的人。从语文的角度讲,整本书阅读就是要把学生从非专业读者培养成专业读者(或准专业读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整本书阅读应该不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它与单篇阅读又是什么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叶圣陶先生并没有成熟的想法,正如李怀源指出的那样:“就叶圣陶个人而言,究竟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教科书的编制计划在里面。只能算是心存美好理想。……也就是他心中没有描绘出一个‘以整本书为主体’的教科书体系。’,[3]其实,整本书阅读和单篇阅读各有优长,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叶老在强调整本书阅读时,流露出了“重整轻单”的倾向。他说: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选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再说国文教学的目标之中,大家都知道应有“养成读书习惯”一目,而且是极重要的一目。……试问,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以上的话如果不错,那么,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4]
针对叶老的观点,当时就有人表示了不同看法。余冠英指出:“短篇自有短篇的结构,短篇自有短篇的特色。; C57后来叶老这一观点是有所变化的。顾黄初先生指出:“……但到四十年代末期以后,他这种看法却有了修正,认为初中应该读典范的单篇短章,高中阶段则可以‘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 Cs7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主持编写的《语文》课本也多以单篇为主。其实,单篇阅读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涵盖面广,便于教学,尤其适用于现代课程体系,适用于目前学校课程框架。如果我们回到传统的官学、私塾、书院模式中去,那自然适合“整本书为主”。一节课45分钟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据说有心理学上的依据。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需要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最好两节课连排。如果仍以单节课为主,还是比较适合单篇阅读。叶老认为,单篇适宜“精读”,整本书适宜“略读”。尽管必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属于“课内阅读”,但毕竟以“略读”为宜。不必担心“略读”的效果低,学生在单篇阅读中获得的能力,可以支撑整本书的阅读,倒过来就不一定了。
第三,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当指推荐书籍和必读书籍两部分。
推荐书籍包括语文课本以外的优秀读物,也包括理科书籍,绝不单指文学书籍,更不单指长篇小说。比如《史记选读》《诸子选读》《科学的历程》《数理化通俗演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选择,但不要进行所谓考试。至于必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应当侧重文学、文化类著作,不应当有太明显的跨界,否则就有点无边无际了。世上好书太多,学生读不过来。守住语文学科本质,必读书籍整本书阅读的边界就清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必读书籍主要指《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涉及的经典,比如《论语》《红楼梦》等,属于语文常规教学。这部分内容能够落实到位就己经很不错了。至于如何考查,可以研究;在成熟的考试方案出台之前,不妨先考查常识性的内容,范围也仅限于《语文》课本。要处理好学生个体阅读兴趣与语文教材学习的关系,不能无限扩大语文的边际,不能随意增加学生阅读数量,不能把成年人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跟风跑。当务之急,不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是把《语文》课本中必读书籍整本书的阅读落实到位。
第四,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如何操作?
目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己经开始研究操作层面上的“整本书阅读”,比如吴欣散、许艳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一本具有开拓性的专著,值得参考。一线语文教师中也有优秀代表,比如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来凤华老师写的《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具体介绍了他的做法,值得借鉴。再比如北京一零一中学青年语文教师杨
海威执教的《追风筝的人》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也是很好的尝试。无论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只要纳入语文教学中来,就应当属于教学行为,而非单纯的自由阅读行为。既然是教学行为,那就需要计划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确定阅读目标。拟制“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目标”是比较好的做法。比如师生共同从《平凡的世界》中梳理出若干专题,进行分类,像人物分析、主题探究、情节分析、艺术手法欣赏,等等,然后学生自选。目标可以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学生确定目标,也可以教师确定目标。阅读《平凡的世界》,既可以拎出“赤f}红梅偷手帕”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欣赏,也可以选择“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看孙家的变迁”这样的大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把对人物的理解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抓住时代特点,感受当代中国改革的步伐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像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俩,既有共同的命运,又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是需要一定学术功力的,但不失为有效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目标确定后,要深入阅读,然后在语文课(阅读课)上口头交流。其次是尝试与写作课结合起来,把阅读感悟写成文章,与同学分享。还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写成小论文,一举两得,还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至于版本考证、作者研究等工作,也可以尝试做一做,以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第五,中、高考中对整本书的考查应当缓行。
中、高考试题中名著考查早己有之,可以继续下去。但是,名著考查与整本书阅读考查不完全是一回事。名著考查可以考文学常识,但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则要复杂一些。在我国当代语文教学中,关于整本书的教学和考试,既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的实践经验,目前不宜纳入考试范围。在语文课时甚少学生负担甚重的情况下,增加整本书的考试,只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整本书阅读极具个性色彩,若划定范围变成考题,味道就变了。如果试图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强行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实在不太高明。我们应当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将己列入《语文》课本中的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读起来,召开读书会,撰写读书报告,请老师或作家给学生做辅导报告,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等等,这样可以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等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再考不迟。
以上是笔者对整本书阅读的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人批评指正。
[1] [2] [4〕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M」//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6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9- 62, 49- 62, 49- 62.
[3〕李怀源.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余冠英.坊间中国国文教科书中白话文教材之批评[M」刀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45- 747.
[6〕顾黄初.叶圣陶的教育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M」刀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92.
(北京市第101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