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与精神的高贵
——《离骚》教后记
张元丽
作为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离骚》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对于这样的为人,有责任把它的美、把屈原的精神品质,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更有责任借屈原和他的诗篇,让学生成长为精神高贵的大写的“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从来不乏具备崇高人格境界的杰出人物,也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仁人志士,然而屈原却始终是这浩瀚历史夜空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星,光辉地照耀着我们的心灵深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官居要职,无疑是贵族。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不仅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留下了《离骚》《天问》等等为人们世代传颂的瑰丽诗篇。更在于他的一生忧国忧民、锐意改革、矢志不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仅此一句,足以让世人怅然泪下。屈原正是无与伦比的中国贵族精神的代表!
首先,屈原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
屈原一生致力忠心报国,为了振兴国家,实行“美政”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然在艰难的斗争过程中,他受尽挫折和打击,但是却仍然不改初心,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节操,直至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屈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誓与楚国共存亡,这就是其爱国主义理念的重要诠释。
其次,屈原精神反映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在屈原的作品中,作者表现了一种与中原内敛的文化大相径庭的一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自信甚至于狂热的崇拜。屈原崇拜自己的才华,自比于尧舜禹汤。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将会“上能安君,下能养民”(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崇拜自己的伟大人格,认定自己是真善美的化身。正是因为屈原有着这样一种精英意识、贵族精神,才使得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怀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三,屈原精神,还表现为一种悲剧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是一种殉道的精神。这是人类高贵的一种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屈原自投汨罗江,这是最后的抗争方式,其结果虽然并未能够改变他自己和楚国的命运,但是却成就了他的完美,成就了他的永恒。
2017年4月18日,马云在与云谷学校(云谷学校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出资创建,为15年制“非营利性”国际化学校,其使命是致力于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创校团队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时谈到,“我们不办贵族学校,但是我们云谷的学生要有贵族的素质和气质。”其实,这种“贵族的素质和气质”就是通常所说的贵族精神。笼统地说,就是一系列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总称,但与金钱无关。贵族精神贵在精神和心灵,而不是贵在物质和金钱。有着贵族精神的人并不是拥有价格昂贵的物质,而是具备价格昂贵的精神,这些精神根本就是金钱买不到的,甚至是无价之宝。
在广义上,贵族精神与一般意义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中国古代的君子精神和士大夫精神,西方的骑士精神和绅士精神,甚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呈现的部分内容。其实,贵族精神离学生并不遥远,它完全可能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这就是贵族精神。尽到自己做班干部的职责,这就是贵族精神。不盲从不媚俗,在所遇到的事物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这也是贵族精神。
精神高贵者,纵使身处逆境,内心的光华也难以遮掩,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终究能迎来雨过天晴。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铸就学生高贵的精神品质,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当下,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学科,更是责无旁贷。愿与学生一起,执着前行于铸就高贵精神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