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和反思
高一语文组 周强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结合苏轼的《赤壁赋》,选择合适的角度,拟写一篇推荐词,向没有去过赤壁的人推荐赤壁,使其也想前去畅游一番,能有所获。
三、作业点评:
1、审题不清:给赤壁写推荐词,而非《赤壁赋》;
2、思路不明:没有中心和重点,没有方向和角度;
3、目的不强:缺乏互动和感染,难以吸引受众兴趣。
四、结合苏轼的《赤壁赋》,拟写一篇推荐词,向没有去过赤壁的人推荐赤壁,使其也想前去畅游一番,能有所获。自由朗读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介绍赤壁?
自然风光、历史风云、人生启示
欣赏自然、联想自然、思考自然
教材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发现有那么多或成或败、或喜或忧的伟人从历史长河中向我们走来,曹操、陶潜、辛弃疾、李清照······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想向谁推荐赤壁?任选其一后,请说明理由,并修改之前的推荐词。
反思: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材料,依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