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景结句的鉴赏》教案和反思
周强伟 高三三班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诗词结句的特点特征;
2、复习“以景结情”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指导学生对相关题型升格训练。
教学步骤:
一、带领学生回顾昨天作业,作总体点评,指出学生作答时出现的共性问题。
二、带领学生分析原因,探讨问题:
许浑《谢亭送别》 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王维《观猎》 简要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韦应物《休日访友不遇》 简要分析结句的作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话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1、这五个设问有什么异同点?
2、这五句诗词有什么异同点?
3、这五首诗词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鉴赏的句子特性主要有两个:诗词最后一句、主要描写景色。写景是为了抒情,尾联是为了总结,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回答问题时要多关注诗歌的写作对象、题材和表达的情感。
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通过“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感情、寄托和抱负,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内涵,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意犹未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带领学生分析诗歌、读懂诗歌。
1、意象解读——西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西楼”在诗歌中往往有着愁绪和四年的内涵。
2、补充延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教师总结:“以景结情”是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归纳“以景结情”答题思路:
①点明手法——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写景内容——结合诗句,点出主要景物及特点
③抒发情感——情感
原因+情感词
④表达效果——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志趣等)+效果(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五、实战训练:2018年高考原题《寄和州刘使君》
反思:过去我们往往担心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阅读面不够广,担心他们对诗歌的解读不到位,于是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采用的是简单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阅读结果。这固然重要,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诗歌的表象上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由于在教学中缺少了体验,也就缺乏了对诗中意境的把握,对诗歌的赏析也就不全面。
陆机在《文赋》中提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们在进行此专题教学时,要注意到诗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诗人心灵的感动、感情的兴发。阅读和讲授诗歌的时候,要使学生伴随着诗人的兴发感动,把一个鲜活的生命表现出来。学生的心灵、感情、生活环境、阅读背景,通过作品和古代的诗人形成心灵的交汇,在这个交汇之中,学生不仅是体会了古人的思想和心灵,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学生自己个人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古典诗歌的真正生命,是它美好的、兴发感动的作用 ,是使人有一颗不死的心灵。
诗歌教学最终的意图是唤醒学生对飘逸着灵性和激情的古典翰墨的一份热爱,一份敬重,一份审美关注。在不断的营养汲取中历练情感和思想,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厚度、情感有浓度,思想有深度,有辨识有情味的一个真正的读书者——书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