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心人——高三作文素材积累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文素材积累的来源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2. 能归纳总结出一些素材积累的方法;
3. 能在实践中比较好地运用素材积累的方法结构作文。
二、教学过程:
(一).素材来源探究:
(1)问题:请问每则作文片段中你所熟悉的素材分别来源于何处?请在文本中作好标记,并将素材来源填到下列表格中。
片段一 | 片段二 | 片段三 | 片段四 | 片段五 |
名言 | 教材诗词 | 教材诗词 | 教材诗词 | 民俗民谚(题型) |
名著 | 谚语 | 成语 | 综艺节目 | |
课外积累 | 名言 | 教材典故 | ||
社会时事新闻 | 社会时事新闻 | 课外典故 | ||
新时期人物事迹 |
(2)素材来源重要性简论:
1、必修教材及选修教材上的选文不仅十分经典,而且数量十分庞大。若要算上读本以及由教材向外拓展的相关素材,那么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素材累计库。很多同学由于时间关系,鲜有课外的素材积累。那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素材库,意义必定非凡;
2、名言名句的积累途径多,它在提升文章“高大上”这一点上作用十分巨大。另外,做好名言名句的积累还能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比如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文言字词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做诗歌鉴赏时更加得心应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驾驭高考的名句默写等,民俗民谚类的也是一个道理;
3、生活素材,包括时事新闻、人物事迹、综艺节目等等,对于增强作文的生活气息以及时代感、彰显考生的家国情怀、帮助考生读懂作文题目都有重要意义。加上大家都是年轻人,对于综艺节目啊、网络新名词等等都十分感兴趣,积累起来也会觉得轻松很多。随着时代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紧扣时代脉搏,如果不积极积累时事新闻素材,可能连看懂题目都有困难。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可能会陷入困境。如2017 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给了学生若干关键词,其中包括一带一路。举一个例子,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如果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能够留意到一些当红的综艺节目,比如《经典咏流传》,写它所采用的“以诗和歌”的方式,把一首诗词谱成歌曲,邀请各界名人作为“传唱人”将其唱出来,将经典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各界名人的艺术影响力、舞台道具的全新演绎力等不同滋味的要素很好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了远比《中国诗词大会》更具震撼力、影响力的传承效果。再由此生发,谈文化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融合相生,便会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
(二).素材积累方法探究:
学案中呈现的积累方法:
1、片段一:围绕同一主题的正反素材对比积累;
2、片段二:围绕同一主题的古今素材时间线积累、分对象积累(诗句、名言、时事概念、人物、写作手法、故事梗概);
3、片段三:围绕某事某物某人的综合积累(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4、片段五:专业知识积累。
学生可以通过《史记》积累成语故事作为写作素材。《史记》在千古流传中
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史记》成语有 568 条。一些成语出现在《史记》之前的时
代但是经过司马迁提炼和概括,一些成语则是由《史记》的原文形成的。一个成
语虽然一般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是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是丰富的,适合学生积累为
写作素材。例如《史记·殷本纪》中,商汤砍断捕鸟人三面的网只保留一面的
网,避免所有的鸟都被落入网中,这就是“网开一面”的成语故事。商汤的做法
不仅可以作为“胸怀宽大”主题的作文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作为“生态保
护”、“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作文的写作素材。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我们的
祖先已经明白不可以把生物赶尽杀绝,这就是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可
持续发展观。再例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晚年热爱读《易》,编连
《易》的绳子断了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孔子对读书的热爱,
可以作为“热爱读书”主题的作文的写作素材,可以作为“坚持不懈”主题的作
文的写作素材,还可以作为“永不满足”主题的作文的写作素材。总之,《史
记》中的很多成语故事都是良好的写作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史记《史记》积累大量人物作为写作素材。《史记》出现了大
量的人物,司马迁描写他们的笔墨有多有少,他们的故事有详有略。从积累的角
度说,列传部分最适合积累,其次是本纪和世家部分。比起其他部分,列传的人
物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列传部分,既有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孔
子的弟子等先秦诸子思想大家,也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勇敢无
畏、视死如归的勇士,还有张良、韩信、卫青等国士无双者。学生如果没有亲自
阅读《史记》,通常只会对他们一知半解,在写作文的时候难以很好地应用写作
素材。学生只有认真阅读《史记》,了解人物和故事,积累写作素材的效果才会
好。
其他素材积累方法拓展:
5、积累教材中的次要人物: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次要人物:
佚之狐。佚之狐对郑伯及时举荐了烛之武,而烛之武成功让秦穆公退兵,缓解了郑国危在旦夕的局势,我们可以说佚之狐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让一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烛之武成为了国家的英雄。但是佚之狐对郑伯举荐烛之武的时候,烛之武已经七十多岁,还只是郑国的一个负责养马的小官。佚之狐敢举荐烛之武做一件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在此之前肯定充分了解烛之武的才能。佚之狐身为郑国大夫又在郑伯面前说得上话,举荐一个人并非难事,长期对郑伯隐瞒烛之武,很可能是怕烛之武被重用后影响自己的地位。由此可见,佚之狐是一个狭隘的人,人如其名,狐狸一样狡猾。佚之狐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次要人物,仅仅对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并没有多余的行动或者语言。但是,佚之狐既可以作为“慧眼识人”的代表,也可以作为“心胸狭隘”的代表,不论是哪个主题都可以用到佚之狐这个写作素材。 这里可以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缪贤;
6、积累主要人物身上的“小众”品性:
苏轼这样一人物是考生作文中的的“大众情人”。同学们大多从逆境,坎坷挫折、旷达乐观等角度挖掘,这些点既”熟”又“俗”。大家可以在积累素材的时候把眼光放到苏轼身上的其他点上,另寻新意:
①比如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积累的时候还可以辐射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边城》中的天保和傩送,《三国演义》中的徐庶等等。反面教材,名著《红楼梦》中的薛蟠、真事改编的电影《罪爱》;
②再如,可以积累其妻王润之对人生困顿期的苏轼的慰藉,拓展积累归有光妻子王氏之例(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杨绛与钱钟书先生等素材;
③或者可以积累儒释道精神对个人的影响,辐射积累柳宗元的素材,再结合《渔父》中屈子及渔父形象,结合庄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隐士,结合《五人墓碑记》中“蹈死不顾”的五位烈士及以其作者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结合《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及其名言“民族的脊梁”的论断,谈中国的仕与隐、进与退这一重要概念;
④还可以关注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国有志之士在人生困顿中依然“以民为重”的中国良心,积累苏轼修建苏堤坝、韩愈著《鳄鱼文》、“八上公车而不遇”的归有光于花甲之年在长兴县的一系列作为等。
实例展示:高考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从荆轲的诚信、执着的角度出发,高度赞扬了荆轲;高考作文《感情与认知》从荆轲对为燕国而牺牲的角度出发,高度赞扬了荆轲;高考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从荆轲不明智赴死的角度出发,批评了荆轲……
(三)、实例操练:
作文原题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江苏卷
(1)生活及名言素材
生活素材:旅游之地的涂鸦、键盘侠的恶意抨击等、脱鞋子进教学区找儿子的母亲、火车站礼让他人默默到队末排队的小伙、“八礼四仪”——从公共场所的素养看个人乃至民族的素养,谈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思考,”你有教养的样子,真美!”。
名言素材:凡人
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知耻近乎勇——孔子;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加知耻。——德谟克利特;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中国古代的“慎独”精神。
积累方法:正反素材对比积累;围绕同一主题的古今中外素材时间线积累;专业知识积累。
(2)课本及名著素材:
《红楼梦》《祝福》中的人名现象,如宝玉给袭人改名,袭人给芸香改名,夏金桂给香菱改名,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祥林嫂等人名现象作为无声语言折射出的中国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主贵仆贱的思想。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名,管中窥豹,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如国泰、国浩;新华、跃进;多权、来旺;招娣、引娣;爱云、爱莲;思思、珍珍;梦蝶、悠然、赖斯特;郑方子豪、赵言午;吴所谓、嗯哼……
积累方法:围绕同一主题的古今中外素材时间线积累。
(3)名著及名言素材:
名著素材:
《红楼梦》中不同人物的居住环境作为无声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人物品性:探春阔朗,黛玉高洁;不同人物的诗词创作作为无声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中的一任自然;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的经营攀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中的自艾自怜;薛宝琴十首诗中表现出的阔大眼界;薛蟠淫言秽语”诗作”中折射出的恶俗虚空等;陈忠实厚重,沈从文清灵,张爱玲冷静,龙应台睿智,毕淑敏理性。
名言素材:叶燮有言:“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
积累方法:围绕同一主题的古今中外素材时间线积累。
(4)课本素材
《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折射出的大自然的智慧。
(5)名句素材:
风景彰显大自然的语言,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作为自然语言所展现的山中、江面、大漠、草原之美;“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自然语言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自然语言中折射的悠闲生活之美。
积累方法:围绕同一主题的古今中外素材时间线积累。
(6)题型(常识积累):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惊蛰”“芒种”、民谚等简洁的语言中折射的先民智慧。
积累方法:专业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