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孔瑜
【教学目标】
1. 分析项羽矛盾背后的心理因素与人物形象:“欲渡/拒渡”、“哭/笑”。
2. 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手法和语句:语气词、句式节奏、细节、正侧面描写等。
3. 体会“项羽之死”的崇高美、悲剧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
1. 项羽性格的矛盾冲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笑的心理冲突。
2. 能够从文本出发,从细节描写、对比冲突、伏笔铺垫、正侧结合、句式变化的描写中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妙。
【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诵读(巨鹿、自刎、垓下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采集样本: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前对项羽的初步认识
作用: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为课堂的交流做准备。
预习作业:提前下发助学资料,阅读资料的内容。(不写任何评价)
二、情境导入(1-2分钟)
韩兆琦《史记附议》评价:“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三、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的三个问题:1.为何开始“欲渡”后来又“拒渡”
2.为何“笑”曰
3.为何三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 【探究话语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1)“战无罪”战场上的表现:(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叱咤风云,霸气神威(品味鉴赏)
(2)“战有罪”细节佐证:乃大惊,迷失道,快战
板书: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认输但不服气——刚愎自用
怜而王我——决不接受怜悯——至高至傲 笑——自刎(悲剧之美)
愧于心——讲义气,重感情——男儿本色
哭——柔情(人情之美)
不实用,但审美——关照心灵与人格
2. 【项羽之死的震撼之美】——崇高、悲剧之美
3. 【项羽失败的价值】——心灵和人格的觉醒
4. 【司马迁的评价】——矛盾但有情感倾向——证据
四、小任务/视频欣赏《霸王别姬》
项羽虽死,千古如生。请你为项羽写一副对联,展现你心中的项羽,倾诉你对项羽的情感态度。
示例(武侯祠):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教师总结: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中真实的项羽,既英勇又无谋、既坚强又暴躁、既慷慨又小气、既坦白又多疑、既情感丰富又感情用事,这样矛盾由冲突的项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审美体验。项羽虽然在现实历史中自刎身亡,可他在文学历史中千载如生。
教学反思:
《项羽本纪》是《史记选读》中的经典篇目,项羽一直以来也是以“悲剧英雄”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如何带领学生品读这位经典形象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对于本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前后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作为设计出发点,设计了情境任务“探讨项羽失败的价值”,最后形成发言稿这样一个任务群学习。但是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进入缓慢,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能够深入,教师对这种新课堂的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或许这一课型要放在文本细读之后的第三课时进行更为理想。所以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上,又回到课本,以“刻画人物,品读语言”为基础,在“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的三个语言描述的理解上串联全文,分析项羽性格的矛盾和冲突。
这一目标在三个班级讲过,发现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读时,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有很大区别的,三节课都没有能够按照课件所涉及的环节一一进行,反而是老师随着学生生成的问题继续探究,形成了每节课都不一样的观点,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各有细节的不同。后来在周於老师的评课中,他也提到,语文课不妨胆子再大一点,老师的手再多放开一点,为什么一定要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版块环节去思考,而不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去引领呢?师生在共读共思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所提高,最终形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留下学习思考的结果,这或许才是一节课更重要的目标。
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不能说传统的方式不好,传统有传统的优势,新课改的理念也并未脱离或否定传统,而是在其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课堂的主体从学生变成学习,这一转变是需要教师有大胆尝试的魄力,从传统的舒适区里走出来,从学习本身的规律去谈谈课堂教学的设计。每一次开课都是一次学习和磨砺的契机,让我们反思自己,学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