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教·学>>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切片诊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任芝

在阅读了大量他人的研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即——课堂教学切片诊断。下面来介绍一下它的操作思路与步骤。课堂教学切片诊断分为“两环节、四步骤”,每一步骤的内涵及操作要求如下。

 环节一:现场选取切点。这一环节的主要日的在于寻找一节课值得分析的教学活动片断,也即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片断。这一步骤类似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的是,研究者需要在听、评课过程中,记录值得分析的典型教学设计片断并作简要描述(包括切片发生的时间、时长、典型之处等),为后续切片分析作准备。典型片断分为以下两类。

   1)优秀的典型片段。优秀的典型片段也就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活动,它代表了一线教师长期的实践经验,经过分析、归纳与提升,就可成为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这类理论具有特殊性,它以经验为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这些优秀经验经过总结、强化后,对于优秀教师本人而言是一个强化,可使其无意识的经验转化为有意识的经验;对于其他教师而言,这些优秀经验由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将对更多的人产生借鉴价值。

    2)不足的典型片段。不足的典型片段代表了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的“问题”,它同样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分析这类典型片段,对于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素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节二:切片分析。这一环节是对寻找的典型片断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教学切片中所体现出的典型教学经验。该环节共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定性。也即判断该典型教学设计活动属于何种教学设计。这一步骤是克服传统评课“就课说课”最为关键的一步,是由个案上升到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层面。有的教学活动很易定性,有的就不易定性,定性也有三个层次:其一,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节课的某教学设计;其二,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学科的某类教学设计;其三,把典型片断归结为去学科

化、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这一定性属于就案例说案例,总结出的教学规律不具有普遍意义;把典型片断归结为某学科的某类教学设计,总结出的教学规律也即是某学科某类教学设计的规律;把典型片断归结为去学科化的某类教学设

计,总结出的规律就是该类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显然,教学切片诊断的定性属于后两

2)找标准。针对要分析的教学活动片断属于何教学设计,评价者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同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该教学设计活动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这一过程是让中小学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校本研究意义。

    3)对照标准分析切片。依据标准,可从以下两个视角分析典型教学活动。 一是教学功能或效果。也即该优秀的教学设计有何教学效果?或该不足的教学设计有何不足的

效果?二是教学操作。教学操作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是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与理论。在对照标准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其一,教师的实践操作完全符合预设的诊断标准,这是印证规律的过程;其二,教师的实践操作违背了预设的诊断标准;其三,教师的操作超越了预设的诊断标准,这是丰富了该预设的教学设计规律。

   4)总结。归纳某教学设计的理想教学功能及操作要求,生成某设计的教学设计规律。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基本思路是从个案到一般,是通过典型的教学片断,分析出某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切片诊断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诊断方法,是以教学切片为分析载体,其操作的核心要素如下。①寻找典型。这类教学设计活动最有分析价值,无论对于分析者个人或被分析者,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其专业成长。②定性。也即判断所选典型片断属于何教学设计,它指明了分析的方向,是让分析的结论具有普适性、提升分析结论价值的关键一步。③寻找预设标准。这是实现分析专业化的前提与关键,也是改变经验性诊断的关键,寻找预设标准的过程,就是促使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④形成结论。这是生成操作性教学理论的环节,一般包括两方面:某设计的操作规律或要求;

某设计的教学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