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云平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9-10-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元丽

基于云平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

——《说书人》教学案例

叶荣荣

常州市第三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互联网+”早已不是一个稀罕事物,当这股浪潮涌入教育领域,便引起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互联网+教育”,旨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到教育领域,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它成为一种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处于教改前沿阵地的中小学校,纷纷引入云平台介入课堂教学。笔者有幸参与了常州三中(以下简称我校)“云平台”创新班的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对语文学科教学产生的渗透式影响。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与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选入教材的必读书目,往往是编者大家千挑万选的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检验的。这些文章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习得的范本。《说书人》选自苏教版必修二,在“陨落与升华”专题,是近几年新选入的阅读篇目。它是师陀的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之作,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本课便借助了云教学系统的多项功能分析,实现资源共享、学情了解、成绩分析等的及时有效。以平板作为移动设备,各类数据的存储及提取极为科学便捷。同时,它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入活力。

一、教学目标

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通过细节,品读说书人的形象与命运。(重点)

掌握说书人作为一个曾经带给世人温暖,却被弃的命运背后的因素。(难点)

二、教学环境

创新班师生人手配备一部定制平板,更突显个性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室全面覆盖特别铺设的高速无线网络,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高效。室内放置一台睿易派充电柜,可以保障40台平板同时用电。

1.平台

本课借助睿易云教学系统,以移动网络、云教学系统以及智能学习终端为载体,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教与学互动。云平台教学系统提供多项功能分析,师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数据统计、及时报表、实时广播、学习效果测评等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反馈,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

2.资源(见图1)

(1)课件,呈现教学设计和重难点内容,明确文本研读的要求和内容。

(2)音频资料,导入环节进行激趣,通过说书片段,浅谈曲艺家的形象。

(3)文档资料,推送两篇选自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图1 资源汇总

三、教学过程

1.活动一:激趣导入

听音辨识,播送一段曲艺音频(刘兰芳《岳飞传》),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曲艺家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说书这种曲艺形式,往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能勾起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而对于当前的中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离开图片和影视这类直观的刺激,让学生由声音辨识,将其最初印象进行整理反馈。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跟随师陀看他那个时代的说书人形象和境遇。

技术运用:将课件资源切换到音频资源,仅需一键完成,避免了PPT中插入音频资源的繁琐,听完即刻发起做题,学生在平板上进行书写,将自己的答案提交,老师实时广播,将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投影,每个人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见图2)从报表中可以直观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是说书人大同而小异,艺人演绎表达上抑扬顿挫、有掌控力、声音洪亮,个人修养上时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这就与下文所见说书人形象有如此落差,令学生产生一种情绪的激荡

图2 投影学生作答情况

2.活动二:整体感知文体特点

本文为小说文体,回顾预习任务,谈谈与以往接触到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选取师陀的一段对于自己小说的认知,“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

设计意图:了解师陀小说的散文化特点。将文中的与作者区分开来,是抒情主体,贯穿文章始终,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1)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本文中,“我”既像一个虚构的线索人物,又给人以散文式的真实感。 

2)少有小说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本文主要通过“说书人”的三个阶段来刻画人物,情节并不复杂。

3)恰当插入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如文中对“说书人”这一职业的态度、对“乱葬岗”的描述和情感流露,这种手法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一般的小说极力避免的。

技术运用

退出上课界面,回看预习作业,根据课前批改情况,选取质量较高的学生作业进行推送投影(见图3、4)。这样可以提前知晓学生的阅读情况,师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探讨,既节约时间,有保证质量效率。

图3 投影全体学生预习作业

图4投影个别学生的预习作业

3.活动三:探究“我”眼中的说书人形象

设计意图:“我”是全文的抒情主人公,以不同于小城中人的独特视角观照着说书人。由“我”三次寻找见到说书人,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人物的命运,也使说书人的形象立体展现在面前。“我”是旁观者,也是见证者,要求学生通过文中“我”的所见所闻,结合其中一两处语句进行品读,用短语概括,咀嚼文字背后的意蕴。

学生一:病弱贫寒,生活艰辛

学生二:尽职尽责,依然坚持说书

学生三:“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令人感动、可爱

学生四:令人着迷,撒谎家,精神崇高的

技术运用:发起做题后,使用分屏功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读情况(见图5)。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传形式,可以在问题下面直接用手写笔书写,也可以在书中进行标注,拍照后,在平板进行概括,而后上传。老师选择性投影,呈现给大家,达到资源和思维的及时共享。

图5分屏投影学生分析的情况

4.活动四:探究小城人眼中的说书人形象

文中除了“我”以外,还提及了哪些人?

小城人代表杠手和卖汤的。小城人是怎么对待说书人的?

设计意图:“我”三次来到小城,说明我并非小城人,也并非一直生活于此。“我”对说书人的接触并不多,但我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感受到了崇高。那么,作为生活于此的小城人对于说书人的命运变化,更有发言权,从他们身上也能找到说书人最后悲惨死去的根本原因之一。

学生一:说书人地位很低,“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嘲弄”,“谁知道!”,不耐烦

学生二: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说书人带给他们的精神世界,过着“机械化”的生活,比较麻木,过惯了满足于物质,为生活而奔波。小城中每个人过着自己的生活

学生三:对其称谓——“说书的”。说书人和小城人的关系就是说书的和听客的关系

技术运用:小组合作研读,组长截取文中相关段落,进行上传分享(见图6)。教师投影其中一组选取的片段,请组长进行简单讲解,师生对话中提取关键点,进行笔记添加,图7中蓝色字体是学生的笔记,红色字体是教师进行的补充(见图7)。本小组关注到了文中细节,如杠手的语气和句末的标点符号,这都是文本细读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教师直观而迅捷的知识补入,动态呈现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质量,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图6 投影小组文本研读情况

图7 投影个别小组实时笔记情况

5.活动五: 拓展延伸

1)主题探究

精神高尚的人在现实中的遭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曾经带给人希望和温暖的说书人,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难以生存下去?

学生一:人们的冷漠,精神的荒漠

学生二:对说书人职业的认知,认为是低贱的,更重于对高贵物质的追求,评判人高贵与否的依据也是止于此。

学生三:时代的悲剧,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都比较艰苦

    设计意图:师陀小说抒情性极强,从文末“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么荒凉啊”,感受到其浓浓的悲情。这么一个在“我”眼中带给世人温存的小人物,却在小城人眼中如同草芥,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的无奈和悲伤。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是本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在时代变迁中,每个人都努力的生活着,而其后免不了的也有一种无奈。

   2)拓展阅读

    走进师陀的“小城”,品读他笔下的《果园城记》。找寻那些在黑暗中闪烁异彩的“人”。

    设计意图:师陀曾说过“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阅读的目的,不能止于单篇的分析,而是需要形成由此及彼、点面结合的阅读趣味。所以避免阅读的碎片化倾向,很有必要将《果园城记》进行推荐。教师节选了小城中另外两篇文章《邮差先生》《贺文龙的文稿》,请学生进行精读,做好批注笔记。

     技术运用:退出上课模式,解锁学生平板,让学生自主选择文本,择其一篇阅读。可在文中进行标注,写下只言片语。因为平板教学实现无纸化,所以教师将两篇文章分屏显示(见图7),供听课老师阅读。教师下来,使用自己的平板将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拍照投影,一键同屏,学生及时投入到当前阅读界面。

图7 分屏显示拓展阅读资料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云平台教学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望屏学习”,转变为师生共同使用技术,将分享的及时有效性发挥到了极致。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郁,他们时而低头沉思咀嚼文字,时而积极活跃发表见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于云平台显得更加及时有效。

    1.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性强

语文是人文学科,文本阅读本就是主观性很强的。学情不同,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也需有针对性的变化。了解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以往教师大多通过预习任务的布置,进行调查分析。需要在正式上课头两天布置作业,第二天收缴逐一统计。但是借助“云平台”,只需将任务单推送,设置恰当的统计方式就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在数据统计批改后,在课堂上及时调取,原生态投影学生作答情况,了解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情况。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当堂发起做题,对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本节课中多次用到细节阅读和使用语词概括形象,教师实时广播投影学生作答情况,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系统的统计,教师在得到准确数据后再点播。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教师发现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作业的数据统计科学便捷

学科作业可以分很多类,根据学习时间段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无论哪个时间段,教师平板可以调取,适时同步投影学生作答情况,每个同学的上传情况一目了然。报表中可以分三个状态:已作答、以阅读未作答、未阅读。每个状态组都标有详细的提交人数人名,饼状图直观显示阅读作答情况分布。既省去了每天收缴作业的时间和精力,也统计起来更加科学准确。批改过后的作业得分情况分布清晰,饼状图显示出正确率的分布情况(见图8)。

课堂中,发起做题后,界面自动解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传分享自己阅读成果的方式。教师一键将作答情况动态展现,每个学生的提交时间和作答内容都能随时更新。客观题的答案,学生在提交过后即刻可见,不会出现时间疏漏和批改错误。

图8 预习作业作答情况报表

3.资源、思维共享及时有效

语文的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和源泉。本节课的拓展阅读部分,便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色。云平台将纸质化变为电子化,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推送阅读文档,打破阅读的时空限制。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进行推送篇目和《说书人》的对比阅读,发现其中人物命运的共同之处。每份文档保存至自己的平板,学生均可进行圈画勾点的阅读操作,成为自己的阅读底本。

思维火花的碰撞离不开语言,但是七嘴八舌终归会显得杂乱无序。平板的使用,令距离也产生了“美”的共鸣。教师课堂发起做题后,学生提交后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老师亦可以选择相应的典型例子进行重点展示,被展示的学生能进行操作和修改,这种及时分享性和动态呈现性,是课堂张力十足。

4.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更高

云平台的使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一对一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进行选择,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发现学习的难点。从内驱力上增强学习的热情,教师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采用分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信息化大数据统计,学生的学习信息更加透明化。教师可以时间跨时空对学生的监督,学生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答疑。特别是一键锁屏功能,教师将不专注的学生平板锁定,予以警告。一键同屏、实时广播,可以让学生紧随大家的思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5.技术融入打磨语文味儿的课堂

任何技术形式都不能改变语文的本质,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往往是多数语文课堂的最基本诉求。文本解读,永远都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根基。当云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增强同时,更需要将语文的核心素养关涉其中。形式永远不能大于内容,二者应该寻求一种平衡,作为学习终端和凭借,云系统的使用带来众多裨益。但是,语文文本的阅读向来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的,更需要沉浸文字细节中,向其更深处漫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