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研究课——探寻高效解决修辞类选择题津梁
发布时间:2019-10-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元丽

探寻高效解决修辞类选择题津梁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能区别常用修辞间的异混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法、合作互助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新高考背景

2、简述宽泛的修辞格

二、分析练习情况、查找错误原因

1、提前限时(1分钟/题)完成30道修辞手法类选择题,并填涂答题卡;

2、结合阅卷数据分析练习整体情况(实际情况如下)

1)以1/题标准计算,平均分17.3分,最高分24分,最低11分;

2)错误主要集中在第2912题(比喻类)、第3题(借代类)、第15题、20题、22题(综合类);

3、分析原因

请错误较多的3位同学谈谈错误原因,归纳如下:

1)知识类,没有精准理解修辞的内涵;

2)方法类,有些古代诗句的理解,无从下手;

3)态度类,有难度就随意填涂。

三、讲解知识点,分析试卷

(一)比喻

Ⅰ、知识讲解

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2、类别及其区别:明喻、暗喻、借喻

3、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4、特例:有“像”“好像”等“比喻词”的句子却不是比喻句:

①表示比较: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举例: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5、比喻在不同文体中使用特点

1)小说

2)散文

3)诗歌:现代诗、古代诗歌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1、2、4、9、12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二)比拟

Ⅰ、知识讲解

1、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4、注意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2、25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借代

Ⅰ、知识讲解

1、定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3、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江苏高考曾重点考查。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3、13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夸张

Ⅰ、知识讲解

1、定义: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3、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14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对偶

Ⅰ、知识讲解

1、定义: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2、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3、注意对联中对偶的运用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7、14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五)排比、反复

Ⅰ、知识讲解

1、定义

(1)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2、作用

(1)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反复:主要起强调作用。

3、注意区别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8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六)设问、反问

Ⅰ、知识讲解

1、定义: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2、作用

(1)设问: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反问: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3、注意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22、25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七)其他

Ⅰ、知识讲解

1、移用

(1)定义: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

(2)注意区别:移用和拟人

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

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2、通感

(1)定义: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

(2)分类: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注意区别:通感和移用

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3、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仿词类型有谐音仿,相类仿,反义仿等几种。

4、互文,也叫互辞,“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Ⅱ、练习评析

1、重点讲解第5、18、19题;

2、学生结合知识讲解分组讨论选择项;

3、师生共同解决。

四、总结

五、反思

因为这一届学生是第一批使用全国高考卷的,所以选择题的训练对他们来说就尤为重要,毕竟选择题占总分比例接近1/3。而且平时练习中,确实发现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差异非常大。于是我想分点突破,努力找寻到适合我们学生的解决选择题的有效办法。

教学之前,让学生限时完成了修辞手法类选择题,并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教学中,也请了几位同学谈谈做这类题目的困难。基本上做到了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解决问题。

其实,修辞手法不管是在选择题中,还是阅读训练中,抑或是写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的缺陷是预设到了,所以我重点讲解了常用修辞手法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易混点。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听完讲解,详细讨论选择项后,原先的错误明显减少了。所以讲解过程中,就不需要教师多说,仅仅点拨一二即可。

不过本堂课中,程序性知识的讲解较多,教师把控的时间还是太长,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