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研究课——《涉江采芙蓉》
发布时间:2019-10-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元丽

《涉江采芙蓉》教案

2019.9.19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资料补充:

一、文学文化常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验“芙蓉”意象传递出的羁旅、相思和死亡的哀痛;

2、领悟虚实相生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3、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话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重点

领悟虚实相生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三、教学难点

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话矛盾表达的多重意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再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节拍或二一二节拍。本诗采用二三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时间。

3、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4、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莲,君子之花:

(1)、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2)、《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莲,佳人之花:

(3)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错 误》郑愁予

(5)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莲,爱情之花:

(6)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5、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的关键词句(诗眼、主旨句、直抒胸臆的词句)

思乡怀人

三、主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根据你对材料的阅读感受,在括号内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的理由。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假如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游在外男子,简称“游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

也许,这首诗是思妇告诉你什么叫同心而离居,

也许,这首诗是游子告诉你什么叫飘零不得归,

无论深浅,你我总有所获。

那么,请继续在诗歌的长河中顺流而下,

期待下一次的遇见……

五、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行行重行行》和《迢迢牵牛星》,以下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找出三首诗抒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析性文字;

(2)选择其中一首诗,结合自己的体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3)查阅资料,以三首诗或其中一首诗为底本,编写一幕短剧。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选择这首诗进行开课一是想对新方案背景下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二也想语文组的同仁们给出指导意见,以便自己在专业上能有更好的提升。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古人采摘香草赠与亲友的习俗激发学生兴趣,再由诵读导入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思乡怀人,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是个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自己在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疑问。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 “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我本节课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