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理论学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于整本书的阅读
发布时间:2019-09-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元丽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于整本书的阅读

余经瑜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阅读上呈现出极大地碎片化,每次仅仅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是几分钟,充分利用等地铁、坐公交的时间,其实看似认真刻苦的阅读,却无法使得自己在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因为这样碎片化的阅读,即便是同一本书,也使得读者丧失了宏观思维上的构造,无法从整体上理解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无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当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放在学习任务当中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怎样整本书的阅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上的能力,成为了一线教师及专家学者的课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来探讨整本书的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整本书的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我们高中的语文课本里,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语文课本对于中国传统名著或者优秀的世界名著都是紧紧以简单的选段的形式出现,却往往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往往使得学生无法在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细节,比如节选自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只能片面化的海伦凯勒,只是笼统的了解了海伦凯勒在变成聋哑人之后,而后变得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但却没有明确了解到海伦凯勒成长的心路历程,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整篇小说文章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从整体上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就更加有助于理解作者到底为何要写这篇小说,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整本书阅读解决了阅读量单薄,导致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片面化的问题。由于现在教育的浮躁造成很多家长急功近利,将学生当做学习的工具,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分数,造成学生的课业异常繁重,给学生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竭尽所能的压缩学生的时间,这使得没有时间整本的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造成他们在理解某一个人物时的片面化。比如在阅读高中语文当中节选自《边城》的课文时,学生对于人物的性格,只能通过短篇的语文有一个片面的了解,无法从整体上了解人物性格,只是单一、片面、静止的理解,因此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使得学生们对某一个人物在脑海中形成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整本书阅读应致力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人生的理解。青少年还未定性,他们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还需要很多的引导。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只有将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建立联系,让经典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关联,才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弥补课本中存在的片面性的问题,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所增加,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整本书的阅读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真切感受,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信念和精神坐标,使得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