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皆是其中经典,饱含人文气息、情感元素。但实际教学中,慢、费、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向语文课堂要效率,向语文课堂要成果,达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共赢发展,是新课改之下,所有语文教师共同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它记录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岁月变迁,见证着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历史沉浮,在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元素,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平民百姓、莘莘学子们传诵学习。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更是其中优秀经典的作品,传承至今,尤为吟诵。其中饱含着人文气息,传递着文明脉动,文言文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文学魅力与艺术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情感传染力。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改革,文言文比例的增加,无不昭示着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业、品行、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一线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大多数还存在着老师费劲的讲解,学生费劲的笔记、背诵,却仍然读不懂、记不住、考不好、学不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变尝试。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才能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如何才能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后积累是基础,课堂心态是动力,教师是这一切的灵魂所在,是把握航向的总舵手。为了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让学生不再排斥、惧怕、抵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文言文是什么。
古汉语学家王力曾指出“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时代的古汉语为基础,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熟,区别于日常口语之外的书面语言体系;是与现代“白话文”相对立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古代辞赋、诗词、散曲杂剧、历史纪传、散文小品等绝大多数文学体裁。而本文所论述的“文言文”指的是选入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中的以叙事、抒情、写景、说理为基本内容的文言散文及辞赋,不包括古诗词曲。这一类文学作品在数量上举足轻重;所选内容在质量上也是我国古代文言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结合高考大纲的要求,我总结出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如下:
1、古代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2、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3、中华民族传统心理和传统思想
4、对当今社会及学习者自身的意义
概括地说,文言文情感教学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三大特点。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实践的调查,目前高中生对文言文课程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视的,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传承中华文明、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但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喜欢程度却不高,相较而言,相当代文学作品更受到学生的青睐。这固然有文言文在语言环境、阅读难度上的限制,当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文言文难学的状况;但这其中不乏对文言文学习缺少内在驱动力的因素。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就江苏高考而言,学生几乎要学习九门功课,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文言文的阅读上,更不要说课后的自由阅读;同时,有些学生即使想学,但因为缺乏指导,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学,从而导致文言文阅读匮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而这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兴趣及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调查访问中,最受学生期待和喜爱的教学风格是“富有情感”、“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声情并茂的文言文课堂被迫切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的情感需求和期待,也在促使教师深入的反思现用的教学方式的改进。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临近,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是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智双全”、全面发展,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观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尝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探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知,文言文虽然具有历史的距离,但其所蕴含的精神确实当今人类仍然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基于此,文言文能够给予我们的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对于自身情感的探究的参考或指导作用。它承载者传递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感的使命,有唤醒学生情感意识、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的感染力量。自然的无限热爱、生命自由的感悟思索、精神世界的向往追求、人生来去的哲学思辨、世事艰辛的深沉悲鸣、家国民生的忧患愤激、任重道远的气节信仰、人伦之情的深深爱意。在语文教材中,有感人肺腑的拳拳亲情、知己友情、坚贞爱情,也有发人深省的警世恒言、忧患意识,更有催人上进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的教学模式便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的统一。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作为对中国传统教育以致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学家,其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流传至今。直至近代,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等著名教育学家仍与孔子一脉相承。
对此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让字典成为学生的老师
为了解决学生记完笔记就自认学完文言文的问题,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文言文。为此,每一篇新的文言文,根据篇幅长短和难易程度,我将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借助字典解决简单的字词句的理解。如果有难以判断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再进行课堂上的交流。能用字典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解决,字典解决不了的,讨论给出最合理的解释,大家争执不下的问题,实在不知如何下手的难点,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焦点所在。这样自然生成的教学难点,胜过教师的个人预设。
2、让学生自己做老师
知识的记忆程度有三层,忘得最快的是别人告诉你的知识,其次是自己学到的知识,记忆最深刻最长久的是你教给别人的知识。因此,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老师。基础扎实,能力不错的学生自己完成一篇课文某个部分的讲解;基础薄弱,能力暂时有限的同学组成教学小队,合作完成备课。课前,我会指导学生如何备课,从字典、网络、书籍、教师四个方面落实文言文的句义和字词的理解,预测同学们的问题所在,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次,组织好讲解的顺序和过程,确定主讲人和助讲人,做好相关的课件。最后,带领学生批改作业,反馈老师,及时补充。
3、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文言文看似已经是历史的过去式,其实它一直是进行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成语、对联、俗语、谚语、人名、地名等等现象都蕴含着文言文的影子。学以致用,文言文只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能让学生对此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尝试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搜集网络了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相关资料,我们组织了文言文知识竞赛,成语接龙,文言常识连连看,分组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自己出题,互相设施关卡,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文学落实到最终都是关于人的学问,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带领学生从文言文中探索如何解决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陈情表》时,我们一起探讨 “如何委婉地拒绝他人,又能保全自己”。研读苏轼时,我们讨论“如何在人生的低谷时重新找回生活和自我”。在品鉴屈原的《离骚》时,我们论辩“个人的斗争和死亡是否有实际意义”。在走进陶渊明时,我们思考“生活的诗与远方到底该如何实现”。在学习韩愈《原毁》时,我们笑谈“如果我遭人诽谤,这说明我既有能力也有好的品德”。在吟诵《诗经》时,我们嘻嘻笑称“以后写情书终于可以高大上了”。在散文小品的海洋里,我们感叹“古人的生活浪漫多情”;在诗词歌赋的浸润中,我们才明白“千古一人心”,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心灵是可以慰藉的。
《陈情表》中一片拳拳赤子之心,情深义重;《项脊轩志》中亲情、爱情感人肺腑;《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传承信念的使命感重于泰山;《逍遥游》中庄子徜徉精神世界的自由恣意令人神往;《渔夫》中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赤壁赋》中苏轼发人生之长叹,与万物而为一的哲学思索。这些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精神世界,是人生的净化,是学生人格健全的导师。
三、教学案例
我曾经教学的班里有一个“熊”孩子,上课走神、睡觉、找不到讲义、作业屡屡发生。但这个孩子作文写得很好,有想法、有新意,也很喜欢读书,但考试成绩却不是很理想。我抓住她作文这个优点,在作文比赛前,下“重利”诱惑学生报名,她果然上钩了。周末的晚上她发短信说要给我一个惊喜。周一作文班级选拔中,她以一篇原创小说拔得头筹,随后又得了校级特等奖。借此契机,我经常在课堂和作文中与她沟通读书的体会,她上课和作业仿佛改善了不少。
可好景不长,《史记选读》开始之后,她的小毛病又冒头了,不肯积累基础知识。我想着,为什么不能将她的作文优势与文言文学习结合呢?于是,我单独要求她用古文写周末随笔,从第一篇开始全班一起品读。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为她改错字,改病句,渐渐地她上课又瞪大了眼睛,文言文也有进步。有一回,她因为生病周末作业没写,我都已经想原谅她了,周二早晨熊孩子居然交给我一篇古文写的《陈情表》向我道歉,全班都传着读。
更意想不到的是,班级的文言文学习氛围越来越浓烈,有时会有其他学生也用文言文写周记,大家一起交流。期中家长会我单独请了她妈妈和另一个与她学习类型完全不同的孩子家长,一起分析学习方式的改进。她妈妈说她现在上学比以前积极多了,她的作文天赋终于有人赏识了,而且对古文也从排斥转入了喜爱。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这个熊孩子得了全班第一,真是意外之喜。
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基础知识的积累固然不可缺少,学习的枯燥与痛苦固然不可避免,但作为一个教师,除了严格的要求,除了知识的喂养,我们更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课堂,让阳光照进心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而后不教,是为教也。因此,不妨换一种思路,改变一下策略,大胆的放手,大胆的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还给学生,做好总指挥,做好总导演,其它的不妨静静地等待!
参考文献:
[1] 刘涛.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 钱梦龙.文言文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3]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1
[4] 于漪.语文教师的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 2008(4)
[1]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