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文言断句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3)深化学生严谨求实地学习态度,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汲取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断句方法,能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教学安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断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请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种意思)
二、文言断句的含义
文言断句,旧时习惯上称作“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韩愈)
“句”,指一句话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读”,指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句读”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三、考纲解读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和命题热点。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近三年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呈上升态势。
从题型看:一是客观题,选出画“/”线断句正确一项;二是主观题,给句子画“/”断句。
从材料来源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请其他典籍。全国卷命题更倾向于客观题和所选文段。
从考查重点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展示学习目标)
四、断句步骤:
1、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五、具体方法探究
步骤一【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叙述文章抓情节、人物关系,议论文章抓观点、逻辑关系。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步骤二【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然后根据总结出的断句方法,抓住文言文的一些标志性特点进行断句。
【对点例证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粗体字的词性)
方法一:标名代,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对点小练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对点例证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方法二:抓对话,找动词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白、语、对等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对点小练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三:看虚词,找位置
【对点例证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常在句首的疑问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则、以”等也可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
“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边画圈圈,“者”“也”作用要明辨。
【对点小练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对点例证4】
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4、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5、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方法四:察修辞,辨句式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辞采,常常运用对偶、顶针、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行文中语句整齐对称,常常用四六句式和固定句式,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1)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2)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3)其它固定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
【口诀】(1)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2)句式整齐记四六,文言断句技巧多。
(3)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对点小练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答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方法五: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留侯世家》)
【断句标志】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步骤三【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课堂小结和反思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