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当代艺术家、学者陈丹青在《民国的文人》中讲到:“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致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
这俨然对我们这位大家不公平,对读者也是最大的蒙蔽,所以我们今天刷掉以往于你被广而告之的认识,通过《祝福》,从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先生的冷峻和忧虑。
二、图片对比探究
(鲁迅先生在谈及创作时讲到)鲁迅先生:书籍的插图,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首先先看图一)
图片一
画像中哪些地方给你较深的触动?
背景上,图一周围的热闹反衬出祥林嫂的凄凉,图二背景漆黑,使人想到那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张着大嘴的黑洞,正在吞噬着祥林嫂。图一在风中,鬓发乱飞,图二没有。图一竹竿是倾斜的,人与竹竿的状态是倚在上面一样,图二与竹竿保持一段距离,感觉人很有力量似的。图一竹篮是提着,图二是挎着。
画家通过自己对文字理解进行创作的,文字给予创作想象空间。文字延伸了文学的想象力。(板书)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如何描写祥林嫂此时状态的呢?(齐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哪些语言给你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哪些字词极具表现力?
“白描”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
比喻“仿佛是木刻似的”
动词、形容词“提着”乞讨的艰难和无力,手臂连上抬拎挎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精确的描写,蕴含深意,为什么特别点出这个竹竿比她身体更长,方面于祥林嫂将重心倚靠其上,下端开了裂则与之相呼应,正是长久倚靠,说明祥林嫂已经沦为乞讨角色很久了,导致下端开裂
色彩词:黄中带黑,花白,黄、黑、白为主色调,色调冷、寒
副词“分明已经纯乎”多重副词叠加,层层递进,加深主语及语气意思的表达。将祥林嫂凄苦落魄形象确切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中“更”字将竹竿与祥林嫂的命运联结,带出作者的冷峻思考,更长比长主观评价色彩更浓。
变式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为了突出重点,表示强调,用分号、逗号等标点把句子的某一成分单独列开倒装。这里,六个分句可以用三个句意连贯的句子来表达,特意将“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下端开了裂”三个定语断开后倒装,一词一顿,很有力度,更成分详尽地表现祥林嫂此时一无所有的悲惨境地。
标点符号:分号,逗号,冒号,最后的总结归纳,标点符号本身就是文学语言的一种
小结:旨在风雪中行将就毙而又苦苦挣扎着的凄苦形象。
祥林嫂是病态的
我们通过鲁迅的语言感受到如此悲惨的走在生命终点的祥林嫂,再通过一幅插图咀嚼两祥林嫂的生活片段,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图片二
结合文中有关的文字描绘,体会文字中有哪些意蕴是插图没有表现出来的?哪些语言值得我们咀嚼?
? 左图: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这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
?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反复出现的语言“我真傻,真的”,在文中出现过三次,祥林嫂沉痛的悔恨,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他一遍遍的讲,希望可以在别人那里讨回一些安慰,希望有一个人告诉他阿毛的死不是她的错,浓浓的自责。它准确深刻揭示祥林嫂精神紊乱,性格变化。凸显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震撼读者心灵,激起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对吃人社会的仇恨。鲁迅先生将痛苦中思念着儿子的悲哀和眷念写得字字血泪。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
“特意寻来”“满足”鲁镇人们虚假的同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国民劣根性
看客,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爱看热闹的癖好,是由封建统治造成的愚昧、麻木和由小农经济带来的闲散、无聊造成的。很显然,要彻底清除中国大地上的看客,这就不是一个文学家力所能及的事了。它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方位的变革,它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它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不是吗,时至今日,在许多地方,我们国民热衷于围观的劣根性仍一脉相承,不绝如缕,让我们不时地重复体验着先生的无奈与愤怒!
看客们是病态的
三、总结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先生的小说叙述语言朴实冷峻,蕴含着不可遏抑的躁动、激愤的情感潜流。
《祝福》这篇文章本来比较长,想要一节课讲全是不容易的。所以怎么上,怎么找个小角度切入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是从文章情节,还是从人物形象和主旨理解方面,都是之前讲烂的内容。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的。所以我反其道而行,就从大家不喜欢的理由引入,作为权威强行规范好的置之不提,只从文字本身,参透语言给予读者的想象力,以此体味鲁迅先生的冷峻思考。
首先由一幅祥林嫂生命最后形象的插图切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所谓“文字延伸文学的想象力”,插图也是画家在阅读文字之后进行的创作。而有些意蕴和情感是通过插图无法表现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文字,鲁迅先生的文字极为利落、简洁、准确,其背后的情感亦极为深刻。所以我抓住几段文字做具体分析,并逐层引导出文字背后的请归纳和内涵。
整节课内容确定非常明确,重点落在品味语言,内容很有聚焦性。生生、师生实现了真正的思维碰撞。教学方式采取的是演绎法,很好的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阅读热情。令我比较欣喜的是,学生从第一段文字中读出祥林嫂形象是病态的,而从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语言中,读出了周围人的冷漠,他们的行为和反应也是“病态的”,这无疑实现了由浅层次的认识到深层的思考。而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东西——国民的劣根性,表面的冷漠,实则是人性的残忍。课堂中通过文字的咀嚼,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语言现象,如标点、变式句、省略句、实虚词、反复等等。通过有效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学到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学生对鲁迅文字有很大的陌生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很多时候是“脸谱”了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抛弃掉人们形而上的认知,直接回归文字本身,让学生来感受鲁迅先生的悲伤和悲愤,最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去读,且融入其中,这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