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常州市第三中学 孔瑜
教学目标
1、苏轼对留侯成功的观点是“忍小忿而就大谋”
2、苏轼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留侯成功在于忍
教学重难点
1、难点:结尾“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句话的理解。司马迁对张良成功的评价;苏轼反驳的观点。
2、重点:苏轼论述的思路和结构
一、问题导入:张良为什么叫留侯?
学生回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PPT:汉高祖刘邦在登基之后论功行赏,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这样回复高祖:“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就是“留侯”得名的原因。
二、解决词句理解问题,借最后一句话引出司马迁的观点——苏轼的观点
齐读课文——学生提问——学生自答、教师解答——引出结尾——看图片——引出司马迁的观点——苏轼的反驳
Q:看图片,你觉得张良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
Q:司马迁是怎么看张良的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的原话:(学生齐读)
PPT: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师:五行之说,人的长相和人的才能是对称的。我们知道,张良是有名的谋士,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对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司马迁认为他应该身材高大魁梧,才能配的上他的志气和成就,可张良却貌美如女子,不像是英雄豪杰啊!
Q:那他的志气和才华从哪里来的呢?看这一段文字:
PPT: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师:司马迁认为,张良的才华和志气来自于那位神鬼一般的圯上老人——黄石公,正是因为他给了张良《太公兵法》,才成就了张良,这一切都是天意!不然,凭张良的长相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天赋的。
Q:但是,苏轼是怎么看待张良的成就和长相的呢?
(请学生回答)
师:苏轼认为张良的长相和他的志气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苏轼认为张良成功的原因不在天意,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回答:在于他能忍)
师:对!苏轼认为正是张良阴柔能忍才成就了张良。那苏轼是如何围绕这个观点,来层层论述证明的呢?
这篇文章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呈献给皇帝的进论,堪称议论文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苏轼学写议论文!
三、苏轼是如何论证观点
1、题目
师:先帮苏轼一个忙,“留侯论”这个题目有些笼统。如果更准确一点,给这篇散文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生:论留侯之忍(板书)
师:这样就比较精准了。写作文也要重视标题,最好切中核心内容,让人从题目中就能看到你想写什么。
2、论述思路
(1)小组合作,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简单概括,列出思路。
注意:1.理清每一段的分论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理清每一段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留侯之忍”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个学生提前上黑板,其他学生继续讨论,然后请上黑板的学生发言,老师随着学生的论述,层层展开讲解)
师:
第一段提出分论点,“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借匹夫与大勇者对比,提出过人之节就在于“忍”。
Q:但这里并没有提到张良啊?这一段有什么意义呢?
A:引出忍的话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圯上老人试探张良其意不在书”,那在什么呢?
第三段回答了第二段的问题,圯上老人试探张良的目的是“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是为了教张良学会忍。
Q:到第三段结尾处才提到了张良的忍,那第二段有什么意义呢?
A:过渡段,承上启下。借“其意不在书”引出下文对张良忍的描写。
第四段还是在论述圯上老人试探张良的目的,“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Q:3、4两段都在论证圯上老人试探张良的目的,教他能忍,那这两段可以换顺序吗?
A:不能,逻辑过程:不能忍——能忍。第三段是反面论证张良原来不能忍,因为有了老人教忍,才有了第四段中张良能忍的表现。
第五段举了项羽和刘邦的对比,又举了张良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事件,这与张良能忍有什么关系?——“此子房教之也”
Q:这一段写张良用忍、教忍,与上文写张良能忍有什么关系?
A:递进,从张良不能忍——能忍——用忍,层层递进,逐层展开。
最后,苏轼用反驳太史公的观点结尾,又一次呼应了前文。
(2)小结:
PPT:论述思路
1、引出忍是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总领全文
2、提出圯上老人“意不在书”,承上启下
3、写张良不能忍,反面论证“彼其能有所忍,然后可以就大事”
4、写张良能忍,正面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
5、写张良用忍,论证了张良的忍成就了张良
6、反驳司马迁,总结全文。
Q:概括苏轼写了张良忍的哪些方面?
A:请学生概括回答。
PPT:
忍的来源:“圯上老人教之”
忍的内涵:“忍小忿而就大谋”
忍的过程:不能忍——能忍——用忍
忍的作用:“此其所以为子房也”
你看这样的论述思路,是不是一目了然,层层推进,严谨合理。
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从苏轼身上学到议论文写作的那些方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再总结)
1、新鲜的观点
2、严谨的结构
3、合理的选材
4、充足的论述
5、流畅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