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运用
——以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为例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元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 课堂教学失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大量存在,课本最大的功用似乎演变成名句默写的载体。如何提高《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探究式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执教《唐诗宋词选读》,有利于改变沉闷窒息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并搜集更广泛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如何在《唐诗宋词选读》课堂上开展呢?以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例,我做了一些尝试。
咏史诗是在古代诗歌很常见的主题,它往往涉及到历史典故,通过吟咏历史故事以及评论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很多时候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我在执教《西塞山怀古》时,结合编者在该专题“积累与运用”中的建议,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问题:
1、知人论世,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2、作者怀何古?当年的伐吴大军中,王濬并非主力,作者为何单写王濬烧铁锁?
3、作者为何要怀古?想要抒发什么情感?
4、结合《乌衣巷》、《石头城》和《西塞山怀古》,探究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以及他的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研究的问题。最终,14名同学选择了第一问,8名同学选择了第二问,14名同学选择了第三问,10名同学选择了第四问。根据学生的选择,全班学生自动分为四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资料整理员、讨论记录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图书馆。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为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出谋划策。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定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再由组长向老师请教。经过一周的准备,小组长将组内同学的活动成果汇总,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以下是四个小组汇报的内容:
一、第一小组:
“知人论世”是体会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王国维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了解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就很重要。第一小组从刘禹锡生平简介、刘禹锡所处的年代、唐朝的思想文化、刘禹锡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四个方面给全班作了介绍,具体详实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小组:
咏史怀古诗一般需要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叙”,即以概括简练的语言把所咏史实叙述出来,从而调动起读者有关的历史知识储备,使之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去。在《西塞山怀古》中,文本解读的关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深更广处的,就是这第二个问题。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第二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而独到地从将王濬与当今官吏对比、以王濬自比渴望建功立业、讽刺当时吴王的昏庸腐朽、对王濬破铁索计策的赞扬、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作者自己与王濬的对比、对变法反对派的蔑视不屑等七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三、第三小组:
咏史怀古诗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感与论”,即作者所发表的感想和评论。这是咏史怀古诗的核心内容。第三小组在汇报时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形式,由四名同学分别做汇报。认为刘禹锡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一是对“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藩镇拥兵自重的深重隐忧。二是希望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吸取六朝覆灭的教训。别具一格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给后面的同学以很好的启发。
四、第四小组:
在开展古代诗歌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同一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他们展开细致的品析,探究其中的异同。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对诗歌的兴趣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第四小组选择的问题是最有难度的,但通过他们的合作,很好地解析了刘禹锡“生是浮萍,思存冰心”的历史情怀,概括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的特点。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学习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交流和研究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不但记得牢,而且实用性强。总之,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