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校沟通策略》体会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22年12月
2022年底,我有幸参加了“知心 护心 育心”2022年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升专题网络培训,在学习中,我收获了很多。感触最深的是陈瑾瑜老师主讲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校沟通策略》一课。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班主任,我对家校关系和家校沟通有多年实践经验和体会。
家校关系是教育生态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导,家庭是学生教育的主体,都承担着学生教育的重要责任。“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更加值得关注。如何实施有效的家校沟通,发挥育人的最大功效?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班主任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家校沟通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家校沟通的内涵和价值
1.家校沟通的内涵
所谓“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为了达成思想一致、保持感情通畅而进行的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通俗地说,沟通包括两部分,一是有障碍,也就是沟;二是可以跨越障碍,就是通。家校沟通是指为了帮助孩子成长,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2.家校沟通在家校共育中的价值
在家校共育中,沟通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和家长。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都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对教师来说,有助于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原则和行动,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对家长来说,有助于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性格,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对学生来说,家校沟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家校沟通品质的因素
1.家校沟通的现状
家校沟通历来被教育家重视。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朱庆澜先生就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家庭要同学堂一气”;2022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了“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1]的要求,为家校共育保驾护航。
家校沟通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保障,学校通常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家长会、家访、电访,开展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课堂、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家校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反馈,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双减”背景下,家长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内容更多、频率更高。除常规沟通外,家校沟通大多表现为事后沟通,即“孩子出现问题——老师联系家长——部分家长管不了或者不会管或者不想管”等沟通不畅的情况。尤其是疫情停课、教师线上教学、学生居家学习,家校沟通多以电访、网上交流为主时,沟通的频率虽然更高,但沟通效果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
2.影响家校沟通品质的因素
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影响家校沟通品质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和家长的育人理念差异
(2)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3)沟通双方的情绪、环境因素
三、家校沟通的实施策略
卡耐基说:“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 家校是一个同心圆,只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做好“加减乘除”法,家校沟通才会更加专业高效。
1.做好加法——加深理解,换位思考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情”理论,尽管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两者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水平、教育功能、教育过程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试图使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都是典型的错位,不利于家校共育。只有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并接纳这种差异,教师和家长才能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家长从外地出差回来,到家时是晚上十二点多,发现孩子在做作业。家长让孩子睡觉、不要再做作业了,孩子拒绝。双方大吵一架。家长情绪很激动,在班级QQ群里连发几条消息质问老师,为什么留这么多作业。第二天一早,老师看到后调查了昨天的作业量、分别询问了几位同学(和该同学学习能力相似)的作业时间、该同学本人昨天完成作业的情况。然后在家长群里回复家长,首先理解家长的心情,请家长先平静下来思考。二是昨天大部分同学的作业时间统计情况,说明我们的作业量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的;三是该同学本人由于昨天晚上参加外婆的生日家宴,所以晚上十点钟才开始做作业,是特殊情况。班级里其他家长也说昨天孩子的作业量是正常的。这位家长冷静以后,在家长群里向老师表达了歉意,也表达了因为工作繁忙疏于和孩子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困惑。虽然家长的公然质问欠妥,但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首先表达了对家长的理解,而不是急于辩驳,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也让家长们感受到家校目标的一致性,避免了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在家长群中形成了正面的舆论引导,发挥了正面影响。
2.做好减法——减少内耗,理性交流
沟通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是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学习的。马歇尔博士指出“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使用这四个步骤的沟通,一定是高质量的沟通,让你的语言不再成为“暴力”行为。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就是“行为+感受+对自己的结果+对对方的结果+对双方的结果+意图(即提出目标)+建设性方案+确认。”这些要素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你的某个行为,让我感觉怎么样,这会对我、对你、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所以我希望怎么样,不知道我这样说你能明白吗?”
有了这个套路,就可以保证在冲突发生时,你不会陷入和对方“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尴尬中。例如,我们班的《有话好好说》班会课上,学生排演的情景AB剧就展示了失败的亲子沟通和有建设性的亲子沟通之间的差异。
失败的亲子沟通案例:
(背景:小明数学考试又不及格,沮丧地回到家)
小明(沮丧地):今天考试又不及格,唉!数学咋就这么难呢?
爸爸:小明,数学考了多少分啊?
小明(烦躁地):不知道!
爸爸(不相信):不知道?把卷子给我看看!
小明(轻蔑地):看什么看?你看得懂吗?
爸爸(生气地):你怎么跟爸爸说话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你看你天天,一回家就满脸不高兴。我怎么看不懂了?把卷子拿出来!
小明(不情愿地小声说):好像给你看你就能看懂一样。
爸爸(生气地抢过试卷,瞪他一眼):69!150分的卷子,你都不及格!老子天天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喝,你在学校里都学什么了?就考这点分数,对得起我吗?
小明(生气地):天底下就你辛苦,我不辛苦啊?除了分数,你还和我有什么话说?你这么看着分数,你让分数当你儿子吧!
爸爸(更生气):你再说一遍?看我不揍你!
有建设性的亲子沟通案例:
(背景:小明数学考试又不及格,沮丧地回到家)
小明(沮丧地):今天考试又不及格,唉!数学咋就这么难呢?
爸爸:小明,数学考了多少分啊?
小明(烦躁地):不知道!
爸爸(平静地):小明,你对我说话的态度不太友好,我感觉有点难过。如果你数学没考好,你的态度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因为你的态度批评你,还会让你心情更糟糕,最后我们都不高兴。所以,我希望你能先平静下来,你想说的时候告诉我,我会听你把话说完,我愿意帮助你。
小明(逐渐冷静):爸爸,我刚才态度不好,对不起。我数学又不及格,我是不是学不好数学了?
爸爸(平静地):儿子,你的心态影响了发挥,别着急。你先把数学笔记看看,先理解了再做题。
3.做好乘法——“乘”机教育,合理指导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家庭教育进入“有法可依”时代。因此,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根据学情制定方案,合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笔者的做法包括: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家庭教育的痛点;制定方案,关注家庭教育的焦点;采取行动,解决家庭教育的难点。
调查显示,本班近一半家长认为亲子沟通中最困难的是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话题),家长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学业和身体健康。笔者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和家长缺乏话题,和家长的交流仅限于必要的生活交流,极端情况是和家长吵架以后冷战长达半年。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多种形式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并改善行为。例如,亲子家长会、班会、录制亲子微视频、邀请心理专家等,从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破部分家长“孩子大了自然懂事”的思维定式,在生活中增加亲子沟通的频率。同时,教师对孩子进行指导,在暑假中设计“今天我当家”、“我教会爸妈填写在线文档”等活动,让学生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增进对家长的理解,改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4.做好除法——破除障碍,全员育人
于漪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为了感化迟到的学生,她给学生带了一学期早饭,学生依然迟到。这个故事给笔者的感触很深,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要做的是破除观念上的障碍,在沟通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即通过这次沟通,能够解决或者部分解决某个问题,或是达成一致的想法。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要保持冷静,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再见招拆招,调整沟通方法。
尤其是面对特殊学生,教师要及时调整策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联系学校、社区、社会等,形成教育合力,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复杂问题,使家校沟通渠道保持畅通。例如,班级中的小陈,因父母离异受到影响,后被确诊为躁狂抑郁症,无法控制情绪,几次在上课期间嚎啕大哭或大叫,家长责怪他性格软弱、甚至说他是装的,亲子关系冷漠疏离。教师耐心地和家长多次沟通,把孩子大哭的视频监控给家长看,让家长直观了解到孩子的痛苦,使家长从最初的强硬到承认现实,带孩子接受专业治疗,帮助孩子逐渐走出情绪低谷。
结语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家校协同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在此基础上,提升家校沟通品质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深理解,换位思考;减少内耗,理性交流;“乘”机教育,合理指导;破除障碍,全员育人,引导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 如何在冲突里进行有效沟通?[DB/OL]. https://{域名已经过期}/qg/2020-07-21/0016/doc-iivhuipn4050170.shtml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