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高二数学
一、课程背景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史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二、课程目标
数学教材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本课程旨在弥补数学教材学习中被忽视的数学的原貌和全景以及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严谨而具有趣味性。 具体目标为:
1、全面了解数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各个时期主要数学家的生平贡献,掌握重要的数学事件。
2、理解主要的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文化背景,能够以数学的、历史的眼光分析数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3、了解数学发展历史的概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4、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以及相应的思想方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 | 培 训 内 容 | 主讲教师 |
课时1 | 萌芽时期的数学 | 周宇航 |
课时2 | 初等数学的发展历史 | 侯卫婷 |
课时3 | 变量数学的发展历史 | 周宇航 |
课时4 | 近代数学的发展历史 | 周宇航 |
课时5 | 现代数学的发展历史 | 侯卫婷 |
课时6 | 古希腊数学 | 周宇航 |
课时7 | 古埃及数学 | 周宇航 |
课时8 | 数学家的故事 | 侯卫婷 |
课时9 | 三次数学危机(1) | 周宇航 |
课时10 | 三次数学危机(2) | 周宇航 |
课时11 | 中国数学发展史(1) | 侯卫婷 |
课时12 | 中国数学发展史(2) | 侯卫婷 |
课时13 | 《九章算术》 | 周宇航 |
课时14 | 《九章算术》中的几何问题 | 周宇航 |
课时15 |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 侯卫婷 |
课时16 | 笛卡尔与解析几何 | 周宇航 |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的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3、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
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五、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评价内容:
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
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应重视课外活动中能力的体现,尤其是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③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2、评价主体: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3、评价方式和办法: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平时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考试成绩的方法进行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