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所以,主题意义的探究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连。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将主题意义的探究与高中读后续写教学相结合。我们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其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
第一,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研究。袁晓、杨志从语篇研读、语言情境及活动设计等角度开展读写学习活动的分析与探究,旨在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把握语篇核心内容是完成读后续写的前提,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特征等方面深度研读语篇,把握文章脉络,挖掘主题意义,并根据已知人物、事件及续写段首句去预测故事发展,为读后续写奠定基础。语言情境是主题语境的具体表现,学生要深层阅读语篇内容,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特征,体悟情境的真实性,联想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把个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融入到写作中,这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程晓堂指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是以语篇为基本学习材料,以语篇的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聚焦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围绕主题设计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合理安排主题意义探究与聚焦语言知识的学习活动顺序。
第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活动研究。林小燕认为真正的语篇具有特定内容和意义,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活动应围绕一定的主题意义展开。她从“巧用试听资源,导入主题”“研读语篇,提炼主题”“立足主题意义,预测故事发展”“开展评价反馈,深化主题意义体验”四个方面展开,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基于该主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知。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主题意义引领故事情节发展。续写应以主题意义为起点,借助聚焦主题的问题,筛选、加工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设计合理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凸显情感态度,彰显内蕴价值。评价反馈是读后续写的关键环节,能够深化学生的主题意义体验。这既能让学生有清晰明确的续写目标,把握写作要点,又能让学生从读者视角审视、内化主题意义,推进真实、丰富而强烈的主题意义体验。
第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设计研究。李凯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主题意义探究的课程理念,围绕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这三个核心问题,对主题意义展开对话、合作与表达,为学生的续写搭建支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具体来说,第一步,引导学生预测故事主题,提高学生对主题的敏感度;第二步,通过分析主要情节,使故事主题显性化,促使学生本能地运用主题意志推测缺省信息;第三步,通过探究情节背后的设计意图,使故事主题深刻化,使学生的续写思维更加缜密,情节设计更加合理;第四步,通过研读语言风格,使主题探究服务于语言运用,让学生续写的描述性语言丰富起来。
第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模式研究。潘郭君将主题意义探究归结为四种模式:纠结类型;应对类型;冲突类型;改变类型。纠结类型是指在纠结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领悟出的道理,即为文本的主题意义。应对类型是在人物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激发出的潜力或想到之前有人给自己的鼓励,属于顿悟的过程。冲突类型包括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通过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冲突过程中,主题意义得以凸显。改变类型包括人物前后态度变化、行为变化,环境差异对比,探索其背后的根源是主题意义探索的突破口。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研究有以下特点:
其一,研读语篇。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其二,续写情节。通过对情节设置的探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行知行合一。
其三,语言表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根据协同理论,用和原文连贯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