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修主题: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研究
二、负责人:胡方晓
三、活动过程及成效
所谓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大单元教学”是指站在更高的角度,把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跨年级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课堂内容无重复,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内容倍增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授课方式。也就是说,站在三年的高度,打破学年、课时和教材顺序等界限,把三年的课程内容,作为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教师可以跨年级整合教材,最大限度地削减重复知识,使课堂内容实现高度浓缩。教师还可以把学科知识按照学习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的学习内容贯通起来,将高效的“单元模块”植入课堂。
那么,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呢?
一、整合教材 教师要在假期通览三年教材,整体“消化”,进行“个性模块”整合。期初再以学科为单位集体研讨,确立本学科“大单元模块”。最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授课模块。
二、整合教师 首先以学科为单位对所有同学科教师进行个性分析,筛选强项,根据教师情况进行“强强联合”组建教学模块。其次,根据教师单元组合进行单元备课,自行选择授课模块,确立本单元的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
三、集体备课 每个教研组每小周自行确立半天集体备课的时间上报教导处,教研组全体教师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请假,学校要进行抽查。参加人员按规定时间准备好导学案初稿,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集体备课结束后,组长要把记录教教导处。
四、编写学案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抓手,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学生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凸显学习路径和方法的引领,使学生一步步走向预设的高度。
五、上课
1、预习展示课——寻法。预习展示课要做到内容少而精,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2、提升展示课—一展法。这种课型就是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利用学生表现欲,培养学生自信心。
3、巩固展示课——用法。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环节,在于发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彰显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能力。
4、检测反思课——验法。以砸实知识为第一要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让学生感知这一单元学习的路径,构建知识网络,达到知识的二次提升。
六、下课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所以课后要求教师要做到:
1、对课堂进行教学回顾,写出反思,总结经验。
2、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归类,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性、全面性做出恰当评价,不合格的要当面批;问题多的要通过巩固展示课解决。
(二)主题研修下的每周一课
4月28日,地理组张燕楠老师在高一10班开设每周一课。本节课以“五常稻米”为情境,贯穿整堂课,师生共同探讨五常市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本节课共分三个内容,“农业生产的概念与特点 ”、“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
整堂课教学流畅,结构完整,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取得较好反响,但本节课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节内容设计了小组活动,欲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高一学生毕竟初学地理,综合知识还不扎实,对材料的总结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会偏离我的预设答案。由此可知,我对问题的设置还不够清晰明朗,没有体现出层层递进的梯度。在小组讨论前没有及时给予思路点拨,致使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摸不着头脑,出现部分小组热火朝天,部分小组鸦雀无声的现象。过渡环节处理得不够自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多试上几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5月5日,5月6日,地理组孙秦玉老师和周腾禹老师分别在高一3班和高一4班开设每周一课,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孙秦玉老师的思路是迁移运用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工业实例——工业区位选择原理——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馈较好,但是对于知识的总结还需要加强。周腾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部分学生由于教师听课而感觉十分紧张,有些同学说话已经磕巴,老师能不断鼓励,整节课氛围较好,学习目标达成较好。
四、后阶段研修计划
1. 进一步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组内6位青年教师认真做题、讲题,争取在常州市二模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 组织组内教师参加常州市解题、讲题和命题大赛,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3. 完成高一、高二学生参加小博士比赛,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4. 认真研究新高考,优化高二、高三年级的课堂和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