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地理教研组五月份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地理教研组五月份教研活动

时间:2021年5月28日上午9:00—11:00

地点:弘毅楼二楼学生阅览室

人员: 张元丽  陆唯梅  吕秀玉  赵裕军  李丽萍  何飞  胡方晓  刘婷婷  孙秦玉 代梦云  武晨旭  陈冉  张燕楠

主持:陆唯梅

主题:强化忧患意识,强化质量意识

1.jpg

1、教研组剖析

1)教师组成情况:

地理教研组现有12名老师,57女,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50岁以上教师3人,3040岁教师3人,30岁以下教师6人,老中青相结合,但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比重大。

全组无中层领导。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2人,中学二级教师3人,见习期教师3人。现有常州市骨干教师3人(陆唯梅、胡方晓、李丽萍),教坛新秀1人(刘婷婷)。常州市高中地理教学教研中心组成员3人。陆唯梅、吕秀玉、赵裕军、胡方晓、何飞、李丽萍6位老师有三轮以上高三循环教学,刘婷婷老师完成第一轮高三循环教学。

2)发展状况评析:

A、优势

1)整体状况:地理教研组是一支团结上劲,整体意识强,人际关系和谐的教研队伍。同事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研讨氛围浓郁,能发挥各自优势强化教研组的实力;教育工作中,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又对学生“亦师亦友”和蔼可亲,近三年,9人次被评为“校魅力教师”。各项工作都任劳任怨,善于接受新观念,并敢于创新改革,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运用方面积极性很高,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与课题研究。

2)教学实力:自2003年地理恢复高考,三中地理高考选修班级与实际人数一直位居常州大市各高中前列,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稳定,为学生高考保驾护航。这使得我校地理教师一直直面高考,基本功扎实,胡方晓、李丽萍、何飞、刘婷婷老师在常州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上获一、二等奖;在常州市“解题、讲题、命题”比赛中,9位参赛教师有19人次分获三个项目的一、二、三等奖。

3)科研能力:多位老师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除入职不足两年的5位教师外,其他7位教师都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论文,都有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李丽萍老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在国家级、省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参与过近十个省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主持的省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均已顺利结题。

B、机会——学科地位的改变

在“3+1+2”的新高考模式下,地理学科不再从属于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三大主科的“副科”。在新高考制度下,地理学科成了一门单独的专业类学科,分数比重较之以往也有所上升,且直接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录取。尤其在三中这个层次的学校中,地理的选修学生不会大幅减少,从而使地理学科的地位更显得重要。这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教师以及学生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端正的教学和学习态度投入到地理科目中。若仍以地理科目的成绩对高考分数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观念来看待地理学习,甚至对学习时间进行不均衡的分配,则最终会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果。

C、劣势

1)缺少高层次教师(如特级教师)的引领。在教科研方面不够成熟,教科研活动的整体构架能力不足,对教学环节问题的探究解决不理想,需要在技术和理论上做进一步提高。

2)教研组的年龄与教龄存在脱节。五年内退休教师有3人,而教龄不满四年的教师有6人,占了50%,下学期比例还会增加。中老年教师的课务过重,而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不到位(师徒不能在同一年级任教)。

3)高考难度与学生素质的差距增大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教材从原来的单独的板块学习变成了综合性的地理课程教学。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在陌生的科学情境、复杂的生活生产等情境下,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思维水平的要求、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对必备知识的要求、对表达能力的要求、对自学能力的要求都明显提高,更加重视时空综合(要素关联;演变过程分析与预测)、更加重视区域背景(小尺度区域;非常规案例探究)、更加重视人地协调(人地关系分析与性质预判)、更加重视命题创新。而我们的学生初中时无视地理学科(因为不要中考),地理知识基础极差,学生的空间、立体、运动视角及观念几乎为零,需要弥补的地理知识多,

 

2、教研组发展对策

教研组目标:以地理新课程建设为中心,增强研究意识,改进和完善教研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务实、高效的教研机制。

1)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设定:

通过五年的努力实践,全面提升全组教师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地理科研课题的研发能力及论文写作和发表档次、精品课堂教学和分析评价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方向,追求有效课堂、有效训练为重点,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力争在五级梯队中,增加2名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能手、12名教坛新秀。具体对策:

①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专业书刊——学习研究三本学科专业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教学案例;围绕选修模块进行拓展阅读,开拓视野;二是教育类书籍——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书籍,如一些名家的班级管理经验总结和班主任兵法等策略性书籍,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是教育理论——主要是一些名师的传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随笔和一些纯理论书籍,同时还要扩大知识面,阅读一些历史、哲学等人文类书籍,提高自身的学养;四是法规性文献——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等,结合所任年级经常研读,常学常新。

②教育科研促发展。以新课程为抓手,以大单元项目研究为突破口,重点进行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课例教学研究,将课标研究与教法、学法研究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概念地图的形式将课程标准全面解读一次并组织交流。青年教师适当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成熟教师进行较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及时撰写教学反思,积累素材和灵感。

③多向交流勤学习。请进来——邀请特聘专家、市教研员到学校做讲座、听评课,帮助青年教师诊断、发展;走出去——主动向优秀教研组学习,与市教研室建立稳定的联系,和市内兄弟学校交流,继续保持与北郊、二中等学校的联系,与市外名校名师联系,争取参与地理教材建设。

④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竞争的氛围。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量身定制青年教师发展规划。老教师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发展。

⑤给青年教师锻炼机会。通过压担子,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希望在市基本功、评优课、年会论文等常规比赛中有比较多的年轻教师获奖。

2)形成应对新高考的三年一体化体系

针对我校学生地理选学人员较多,地理高考难度加大,学生基础差异大等现状,我们计划重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吸收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具体对策:

①为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在高一年级为学生增订通用三年的地图册,通过课堂引领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

    ②将初中地理、选择性必修内容有机融入高一必修一、二的教学内容中,在主选教辅资料的基础上适时补充学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例:高一新学期的部分调整计划:

A、补充初中地理中的经纬线、地图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等;

B、新教材第一章1——4节内容,补充初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部分内容;

C、新教材第二章1——2节内容,补充选择性必修一部分内容+初中地理世界各大洲气候;

D、新教材第三章第1节,补充河流的补给方式+世界主要河流。。。

③新高考基于生活情境,考查的必备知识非常宽泛,需要拓展学生的眼界,加强地理情境的日常渗透。计划通过三个途径实施:

A、课堂设计与习题精选中的渗透;

B、校本课程中的渗透,将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地理》的内容依据生活中微专题的进行重整,师生共同构建新的校本课程;

C、学科特色活动中的渗透。我们的“地球小博士竞赛”、 “地质模型制作”、“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图识天下”等一系列学科特色活动要不断完善,并力争建成系列化的校本课程。

 

3、希望学校给予的支持:

1)各年级排课时增强公平性,在阶段性考试的时间安排上不能总冲同一天的课,非月考科目被冲掉的课能适当安排补上;

2)高二选修的课时安排,兄弟学校中五中、田中比我校多1节课(周六),北郊比我校多1节周六+1个晚自习;

3)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无图不成题”,所以试卷中的图非常多,学生需要读图提取大量的信息,我校文印室油印的图经常“惨不忍睹”,希望学校能允许借鉴兄弟学校的对策——地理学科的试卷单独印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