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研究活动——情境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一境到底
——高二生物课堂中情境的起承转合 2
发布时间:2022-03-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史佳丽

课堂如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 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合适的方法组织教学,使课堂自然流畅、环环相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完成认知的建构与发展。本文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课为例,谈谈课堂中如何进行“起、承、转、合”。

起: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新课程提倡 “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蕴含着与知识相对应的学科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作者以云南咖啡的实际生产问题“如何让云南咖啡走向世界”为情境,贴近学生日常,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堂中。

王梦琦.jpg

承:唤醒旧识,构建模型

教师提供科学史资料,让学生清楚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是接下来的讨论的理论前提。并借助1958年世界首例成功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实验案例,由学生分析构建出实验全过程。此学生活动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信息摄取和分析能力,锻炼科学表达能力。

梦琦-2.png

转:认知冲突,拓展提升

当个体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心理上就处于失衡状态,那么摆脱这种“失衡”的心理困境的倾向就构成了个体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推动个体调整或者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直到能同化情境中新的信息为止。教师在课堂中,有意创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质疑,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1902年预言到1958年世界首例成功,长达56对条件的探索在明确原理和过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条件进行讨论。通过对植物激素和光照条件的分析分析,归纳出该过程所需的营养条件和外界条件。

合: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合”是元认知活动的重要载体,这一环节的恰当应用对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在新课结束之前,有必要将关键知识和方法系统化、明确化、并有目的地将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和完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