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场及其应用》的教学反思
黄治海 常州市第三中学 20210621
2021年6月,韦叶平名师工作室在前黄高级中学的展示课。亮点如下:
1、基于皮亚杰的认知论来设计本堂复习课。
皮亚杰的认知论中有四个关键词,分别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它们的概念如何,以及分别起何作用?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构建图式,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当中,让学生的认知达到新平衡。
2、明确章节复习的重难点,并有对应的突破策略。
将静电感应与静电屏蔽联系在一起复习,从而抓住静电应用的本质,借助小实验来呈现和解决物理问题。提供多种不同场叠加的问题情境,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与力与运动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提供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视角,促进力与运动观念的进一步强化。
复习课能否引入实验?本节做了很好的回应,可以用来引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也可能用于实验验证。
3、用好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最大优点在于交互性,增加学生实践和表达交流的机会,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本堂课中,使用了希沃白板5当中的图片移动放大功能,提供更加具象的认知。使用了书写批注功能,使教学表达更加高效。使用了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结构化的物理知识。使用了同屏技术,让实验现象呈现不成问题。
经过评课交流环节,特别领衔人韦叶平的点评,更加明确了本堂课的足,以及如何改进。不足之于:
1、一节好课需要有很清晰逻辑主线,以表达对这节课如何上、如何上好的一个思考。一节好课需要有亮点,需要高潮迭起,如何电影一般。亮点可以从何而来呢?(1)实验引出问题,实验可以提供很好问题情境,抽象出物理模型,并用物理知识来解决。(2)实验验证问题。实验验证可为学生提供具象知识,增加可信度,实验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巧妙的实验设计。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实验事实的表达远胜于言语的表达。(4)引导学生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物理高品质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5)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机融合。(6)知识方法的内在强逻辑的表达。后面在准备展示课的时候,要注重设计,不仅要有教学亮点,还要能高潮迭起。
2、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起引导、凝练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教师是不是只要起到组织作用即可。显然,不是的。教师需要课前充分备课,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式,课上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善于去发现问题、聚集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凝练总结,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能习得知识图式,能提升思维品质,能提升物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