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其与生物核心素养的理念内涵一脉相承,也能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益的新思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 要意义,接着着重探讨了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科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是指受教育者所应当具备的一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其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共四个部分,这四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结,共同组成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有机整体。而大单元教学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对于生物课程的常态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改进创新作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不断在生物课堂中引入大单元教学策略,从而使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和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现,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能够真正学有所得[1]。
一、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意义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大”,是介于传统课程规划和课时设计之间的一种中观层面教学,强调对课本中的分散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概括,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拓展生物课堂。而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教师最难教的学科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堂教学应当超越传统的课例设计,并不断开发出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因此从教学经验来看,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大单元教学主要有如下意义:其一,以单元为线索开展生物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突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禁锢,进而从“长时段、深层次”的整体角度进行学科统筹,使生物课堂能够更加组织化和结构化;其二,在大单元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拉长,学习流程被细化,各种生物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得到更加显著的强化,这就可以在主观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拉近生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持续性生物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其三,与传统的单独知识点教学相比,大 单元教学的过程更长,内容更丰富,这就可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直接性载体,使学生在不断延伸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知识、理 解知识、内化知识并最终从中抽象出生物情感与生物态度,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完善[2]。
二、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1.合理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来说,其本身涉及的内容范围就比较广泛,若缺乏核心的课程 主题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误区。因此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要合理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充分结合课本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生物单元知识进行分解、分析与提炼,使一个单元中的主干线索能够更加清晰明确,进而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有力落脚点,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生物内容中快速聚焦,为学生的单元整体学习指明入口。比如教学《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时,其主要介绍了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凋亡以及癌变等不同的生物学阶段,属于理论性的生物知识范畴,教师就可以以“细胞概念”为主题开展大单元教学,利用各种“概念”将不同的课本内容进行串联,指导学生通过对事实的分析,逐步学习并构建“细胞分化会产生各种类型的细胞”“细胞通过不断分裂实现增殖”“细胞凋亡属于编程性死亡”等基本概念,并依次形成更高的不同层级的概念,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够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生物知识的内涵,并把握生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生命观念。
2.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其直接决定了大单元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对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一方面要避免对课本的直接复述,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能力相符,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切实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依旧以《细胞的生命历程》 这一章为例,在确定好主题后,教师可以分析设计三个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一是依据课本图片与概念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对遗传信息在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一致性进行解释探究。二是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并进行实验观察,尝试构建出染色体、核 DNA、染色单体数量等内容的数学模型。三是结合细胞的生命历程,谈一谈人体衰老、癌症等现实问题,通过这些逻辑清晰、层次合理、不断递进的目标指引,学生的生物学习就能够始终保持在正确方向,使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生物、技术以及生活三者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合理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
有学者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无形化素质,其并不能由教师直接进行讲解传授,而应当借助情境体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感悟理解”。因此,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避免对学生进行知识填充,而是给学生合理创设出大单元教学情境,将各种生物知识有机融入多样化的课堂场景中,改变学生对生物课程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问题。依旧以《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为例,确定好单元主题与单元目标并在课堂正式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苹果树从发芽、生长、生叶、生枝、结果、果熟、落叶、死亡这一系列过程的动画视频,创设与学生初中知识相关联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感知和理解;而后结合单元知识播放受精作用、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等个体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动画视频,并将受精卵、婴儿、少年、中年、 老年的对应图片定格进行展示,创设出与课本单元相对应的真实情境并进行课程导入,指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核心问题,结合系统化、 多样化的学习材料的呈现进一步将核心问题层次化。学生基于层次化的问题开展目的明确、切实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进而解决核心问题。这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创设的大单元教学能使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升科学思维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不断改进大单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调控教学行为以及改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就要充分保障大单元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全面性与有效性,改变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单一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形成性评价这一多元化评价标准,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单元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从而使教学、学习、评价能够更加契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依旧以《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为例,教师应当在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探究教学目标以及体验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比如,针对我国癌症发病率高等社会热点问题,可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改变常规的教师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些实验操作类的活动,让学生在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结果记录及结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实验进行改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期性和整体性特点能够完美契合,为此,教师可以从教学主 题、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对传统高中生物 教学进行必要改进,从而为学生打造出知识与素养相融、学习与成长并进的高质量课堂。
【参考文献】
[1]于佳洋.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分析——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17- 117.
[2]范洁.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染色体变异》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17):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