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实证性教学初探
【摘 要】 新课标下,思政课渗透实证性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是提升学生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改变的有力抓手。思政课中进行实证性教学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增加亲历,立足真实;加强辨析,启发论证;科学评价,鼓励创造。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证 实证性教学
实证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贯彻实证研究的思想,立足真实情境,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若干第一手资料,对书本内容进行考察、辨析、验证、补充和创造,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证性教学思想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符合,与当前实施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实证性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1.实证性教学是提升学生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些核心素养,是学生需要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范畴。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思政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深入实践,在观察、甄别、选择、验证、创造中提升素养。实证性教学强调立足真实情境,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分析,这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2.实证性教学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实证性教学贯彻实证研究的思想,以“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为前提,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既有量性的研究,也有质性的分析。实证性教学天然地要求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总结真结论,探索真方案,开展真行动,促成真改变。
3.实证性教学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改变的有力抓手
较长时间以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围着“升学指挥棒”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教师偏重于政治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多采用讲授式教学,缺乏体验式、合作式和综合性教学方式。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以及对思想政治学科价值的认可度。《宋书•范晔传》中有云:“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庐江水》中也谈到:“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实证强调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实证性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使自己所教之内容“皆有实证”,而不是用理论来证明理论。实证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参与,真实体验,不盲信“耳传之谈”,在实践中验证观点,在比较中甄别观点,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在一定的平台上输送观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体验政治学科的实践价值。
二、实证性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实施建议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包含五层含义:一是真实,与虚幻相反;二是有用,相对于无用而言;三是肯定,与犹疑的对立;四是精确,对照模糊;五是组织,而不是破坏。马克思的实证思想与孔德“真实”、“有用”、“肯定”、“精确” 的实证思想有着共通之处,但在如何看待实证之目的上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的“实证”担负着阐释革命和变革的任务。基于对“实证”的理解,笔者认为在思政课中进行实证性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亲历,立足真实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小调查,用真实的调查结果作为教学的情境。比如,面对高二年级新选科的班级,可以在哲学新授课时调查学生选科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从而慢慢渗透“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让学生领悟哲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我们远在知道什么是哲学之前,就已经哲学地思考了。这样的课堂微调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哲学的距离,奠定其学好哲学的心理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外组织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用结构性的活动作为教学的综合探究资源。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环卫工人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采取问卷调查、政府部门采访、律师咨询、环卫公司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学科内容,如经济领域的最低工资标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司经营、正确的就业观等;政治领域的民主决策、政府职能、协商民主、依法治国等;文化领域的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哲学领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等。由此可见,选择适合的课题指导学生开展深度调研,有利于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这是思政课实施实证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2.加强辨析,启发论证
实证突出“肯定”、“精确”,实证性教学也强调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科内容进行考察、辨析、验证,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通过多种方式启发论证,最终“确定”,深化认同,坚定信念。
《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综艺界的一股清流。某老师在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这档节目进行批判性思考。“有网友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更多是一种记忆力和兴趣的比拼。对此,你怎么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中国优秀诗词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校准”,对提升学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科学评价,鼓励创造
马克思关于“实证”之目的,较之孔德的“组织而非破坏”更加深刻。马克思的“实证”,担负着阐释革命和变革的任务。将之放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来理解,马克思的“实证”更鼓励创造,引导人们在真实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创造性的实践去解决问题。实证性教学在调查中掌握若干第一手资料,再与学科内容进行对照、辨析、验证,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并将成果推广。
在教授《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时,某老师结合常州市兴建地铁的实例,以“如何提升常州地铁的文化味?”为议题组织课堂教学。在其中一个环节中,教师设置活动任务,请学生分别从“站点空间”、“车厢内外”、“到站用语”、“地铁卡票”四个角度,为打造常州文化地铁出点子。同时,设置思考的问题:(1)点子的源头是什么?(2)点子成真依赖于什么?(3)地铁文化创新服务于什么?三个问题构建问题串,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从“教”的角度讲,教师立足于常州地铁建设的真情境,通过多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思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本土资源(常州三杰、同济桥的起源、田家炳先生“博施济众,泽遍神州”的思想等)、外部资源(南京地铁“一站一故事”文化墙、上海“中外诗歌进地铁”等),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实现文化创造的多元碰撞,并延续到课后,意犹未尽,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地激发。课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创意,并通过一定的平台提交至相关部门,得到充分的认可。
李大钊在《桑西门的历史观》中提出:“吾人关于宇宙的知识,曾已达到或且现方达到一个在各局部已不是推测的而是实证的阶段。”然,对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远未停止。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生活实践中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们思政人要充分运用“实证”思维,开展“实证”教学,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