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市级公开课:事实论据的阐述 ——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单元教学
发布时间:2021-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荣荣

学情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注重真实情境或场合中的语言表达,它更突出读者和作者意识,给予二者明确的身份角色。题目中命题者的态度倾向也比较明确,需要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对话和分析,然而学生在论据的阐释上出现较多的问题。


学习目标:

      节选学生作文习作中的典型片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以下目标

1.围绕论点,能够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进行论述。

2.围绕论点,对事实论据进行取舍、裁剪、增补等,对论据进行有层次深入的阐述。

3.运用事实论据阐述的方法进行作文修改。

学习重难点:

      掌握事实论据阐述的方法。


二、课中

提取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1.2题学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3题进行论述时,论据选择事实论据为主,7.8题但在引述事实上,进行多角度、深层次阐述上存在较大问题。(下面以上次周测题目为例,来探究一些对我们阐述事例上有益的方法)

(一)作文题目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 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题目以古代名言为切入点,讨论“衣食与修养”的问题,两句名言观点相悖,不是任选其一去写,而是要关注命题人的态度倾向,是要分析当下价值观思考,“大多数家庭早已衣食无忧,饱暖思淫欲的事却时有耳闻”,即物质生活已经初步得到满足,个人修养却没有显著提高,因此本题重在于辨析两者关系,侧重于个人修养,呼吁大家追求修养。作为任务驱动,本题设置的情境是班级讨论会的发言稿,立论需贴近学校和社会当下。

确定文章的中心,物质满足的当下,个人修养更需要提高

(二)学生作文片段(四个片段,四组分别研读,发起做题,小组组长上传)

阅读以下三个片段,分析以下事实论据在阐述分析上能给我提供一些借鉴。

       片段一:

       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人”,淡泊宁静,却又偏爱烟火世俗。他出身于富裕的地主家庭,父亲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家庭文化氛围浓厚。汪曾祺衣食无忧,却并没有染上纨绔风气,而是一直坚持做“一个中国式的人道主义的抒情者”,渲染出中国文坛的最后一缕士人气息。故艰苦的环境,并非个人修养之必需,而富裕的家境,也不必成为道德之桎梏。

       总结:单一用例,叙论结合,紧扣论点。语言表达形式——表现逻辑关系的词语

       片段二:

        当你衣食不愁而将食物随手倒进食堂的泔水桶里时,是否已经忘记初学“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时暗暗立下的誓言?当你因为攀比而不知疲倦地追求名牌时,你可曾忆起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启迪后世的箴言?我希望你们静下心来,倾听古人们对衣食的敬重。切莫忘记衣食之本心,过犹不及,而需将修德镌刻于心。

      总结: 语言表达形式——句式,连续反问句式,劝告呼吁

        片段三:

        明清徽商,大多白手起家,而盆满钵满后,第一件事便是送子弟读书,而自己也广交文人墨客,耳濡目染之下修养渐深。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面小康正向我们招手,好逸恶劳,道德败坏之事却时有发生。可这并非衣食之罪过,倘若贫穷便能稳定社会,感化人心,那么最不发达地区倒应成为人间天堂、桃源圣地。

         总结:分析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分析法,选择论据对比阐述论证,层次鲜明,阐述清晰

        假设分析法: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奇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片段四:

       著名天文学泰斗曾庆存先生回忆:小时候一贫如洗,劳作后一碗月照有影的稀粥已是美好的晚餐。但也是从那时起,他将“丹心开日月,风雨不愁穷”作为奋斗的目标。杜甫身居寒风呼啸的漏雨茅屋,却激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族责任感。如今几位先生的愿望几乎实现,饱暖之下更不能做他们精神的背叛者,面对海味山珍亦要谦卑,多想想同在地球版图上忍饥挨饿的孩子,就明白了责任,明白了感恩。

        同学们,继承容易,创造却难。生于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之年代,生于欣欣向荣、前途无量之中国,安忍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惟有勤耕诗书,博学明思,才能为下一代国人创造安稳的衣食、奋斗的基石。

        不如让我们携手,乘理想之马,扬鞭奋蹄,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总结:关注应用文体的特点。由古及今,事例贴近听众群体,符合班级讨论会活动目标。

论据阐述:语言表达形式;论证分析方法;应用文体特点

(三)学生写作片段修改(选择两组推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

    分组讨论。

片段一:(小组合作完成修改)发起做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强盛的祖国馈赠给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渐渐地,则是人们质疑于这种优裕的生活,是否会增长人们消费的奢侈无度,心中的空虚贫瘠?追随袁隆平的步伐,踏过广阔的稻田,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他的初心从未改变,身为杂交水稻之父,在成功研发了“南优二号”后,他获得了旁人艳羡的地位、名利。然而,面对早已衣食无忧的生活,他还是毅然献身于水稻的研发与育种。他始终怀有一颗朴素之心,坚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草萤有耀终非大,荷露虽团岂是珠,诚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远离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饥荒动荡,有些人似乎不由得滋生了败坏的德行,但这并非衣食之过,归根到底,并非是衣食改变了他们,而是他们缺乏自我的感知,自身放弃了对修养的教化。

                                                                                                                                               ——张平

扣题不够严密,个别语句不通顺,语言形式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强盛的祖国馈赠给我们无忧衣食(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但)渐渐地,人们于物质生活中的欲求与日俱增,可见,此前则是(删掉)就有人质疑于(怀疑)这种优裕的(丰盈的物质)生活,会增长人们消费的奢侈无度,从而导致心中的空虚贫瘠,这种种担忧并非多余。何以如此?在大千世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身影。他们坚定、执着、伟岸·····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功成名就之后,面对早已衣食无忧的生活,他还是毅然献身于水稻的研发与育种。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是那颗从未因物欲满足而变迁的朴素之心;是在物质富足之余,坚守为他者、众人的信念。

       草萤有耀终非大,荷露虽团岂是珠,诚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远离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饥荒动荡,有些人似乎不由得滋生了败坏的德行,但这并非衣食之过,归根到底,并非是衣食改变了他们,而是他们缺乏自我的感知,自身放弃了对修养的教化。

                                                                                                                                               ——张平

片段二:(个人完成修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来愈不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他们渴望精神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浇灌。可真有人清楚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是像陶渊明那样有着中国传统隐士安贫乐道的精神,不慕虚荣,不为五斗米折腰吗?那时候,古人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清贫,更不必说陶渊明这种归隐之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田园这就是他精神的富足。他出世,但不离世,陶渊明才成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再反观如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他研发的“南优二号”,使他获得了人们企及不了的名利、地位。他依旧坚守本心,实现着自己的有生之年梦想,衣食没有改变任何人,这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钰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沉浸于对物质的追求,本该愈加拥有更多的修养,却渐行渐远。原因是什么?人们是否清楚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去追求的是什么?能否像陶渊明那样有着中国传统隐士安贫乐道的精神,不慕虚荣,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出世,但不离世,拥有为人所赞誉众生数千年的品质。再反观当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虽已拥有世人无可企及的名利、地位,但居耄耋之年,坚守本心,践行伟大的梦想。衣食没有改变任何人,这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衣食为人,修养涵心。


三、课后

         运用课堂学习的论据选择和阐述方法对自己的文段修改,对恰当使用事例论据,上传在线答疑区发送给老师,老师整理后,进行优秀文段推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