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以培养物理科学思维为目的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以《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霞

摘要: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凝练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要素。本文以《气体的实验定律》为教学内容,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为指导,以“大任务”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期给广大物理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培养科学思维;大单元教学设计;气体的实验规律

大单元教学设计指的是基于学习立场、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宗旨,打破教材单元的编排局限,采用整体备课的思想,以学年、学期或月份等为单位,进行“大单元”式授课,先从形式上给予学生整体性的观感,在日后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实现综合性的视角和思维,以重构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和情境为内容的教学方案的设想与计划。

1、单元教学的内容分析

人教版3-3第八章《气体》的前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了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间的两两关系。这三节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具有相似性,尤其在学科思维的目标维度中几乎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把这三节内容进行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2、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

2.1巧设实验 激趣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的怀抱中,然而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对空气的性质却几乎没有想过要进行研究.直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和维维尼亚揭示了“托里拆利真空”,人们才发觉空气有着丰富奇妙的性质,从而产生了研究空气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对气体性质的一些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章 ——气体.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前吹气球,先将气球放在一个割了一条缝的瓶子吹,再将气球放到密封的瓶子里吹,如图1所示.比较两次吹气球的大小,并思考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第一次,很轻松地就将气球吹大;当将气球放到瓶子中时,不能将气球吹大。观察放入液氮中的气球(如图2)变瘪了,再放入空气中气球又恢复了原来大小。

 

 

 

 

 

 

 

 

 

                                   图1

设计思想: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出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

 

 

 

 

 

 

 

 

 

 

                                图2

师:平时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将气球吹大,但将气球放到瓶子里的时候,却不能将其吹大,吹鼓的气球忽瘪忽鼓,这是为什么呢?要解释这个现象,就需要研究气体的相关知识。

2.2心怀悬念 进行新课

师:为了描述物体做机械运动,物理学中引入了哪些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生:引入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

师:为了描述气体的性质,常用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这三个物理量描述气体的状态.

师:要想研究气体的这3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很好!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生: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 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压强与体积的变化关系,把这种变化称为气体的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请同学们结合等温变化规律的探究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设计思想:应用知识和物理思想的迁移,对未知领域的认识起源于对性质的探究。在学生前认知范围,控制变量的方法已了解,在此处是对这一方法的再次应用。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它的压强和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亲自动手实验一下.

学生分组实验:用一个注射器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缓慢推动活塞,观察管中封闭空气体积的变化,并思考压强的变化。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注射器内被活塞封闭气体的体积不断减小,而封闭气体的压强却不断增大.

2.3运用旧知 合理猜想

师:通过上述的定性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大家猜想,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其压强与体积之间有何关系? 生: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两个情景,很明显可以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其体积减小时,压强会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会减小.但通过上述情景,我们得到的只是压强和体积的定性关系,下面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个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设计思想:体验规律教学的基本探究过程:建立模型、猜测、定性研究、定量验证。此步骤既是定性猜测也是初步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而模型的建立,也是经历从框架到具体,这个过程也是控制变量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落实过程。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起到抽象思维具化的效果。

2.4设计方案 实验验证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进一步提出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1、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问题2、如何改变压强p和体积V?

问题3、如何测量压强p和体积V?

问题4、如何控制气体的质量m和温度T保持不变?

 学生互相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按学生方案经行实验,并用计算机分析得出p-1/v的图像(如图3).

图3

2.5问题引导 分析误差

问题1:一定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过程中,根据所绘的P-1/V图像,能得到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结论吗?将图像放大后发现图像不过原点。

问题2:图像不过原点是不是就能得到压强与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呢?

问题3:是什么原因会造成图线不过原点?

学生可能回答:偶然误差的原因,教师再实验,发现还是不过原点。

问题4:实验系统中会不会有哪个因素造成图线不过原点呢?

图4

    学生再讨论:得到可能与橡皮管内气体的体积有关(如图4),通过测量橡皮管内的气体体积,将体积补偿后,得到的图线能过原点,从而得到结论。

问题5:橡皮管内气体的体积只有0.6毫升,也不大啊,怎么会对图线造成这么大的偏差?

分析发现:0.6毫升相对于针筒里的气体已经不能忽略了。

问题6: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将橡皮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掉呢?

    只要针筒里的气体体积足够大就可以了。

问题7:得到压强与气体的体积成反比的结论后,能不能从图像的上把橡皮管内的气体都出来呢?可以作什么样的图像呢?

设计思想:在误差分析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品质,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并且改进实验步骤的而过程更应鼓励多样性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而问题串的引领可以使得课堂更高效。

2.6回顾过程 解决新知

师:刚才我们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时,经历了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实验验证、理论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要继续探究气体的等容、等压变化,也是遵循同样的过程,请同学们分组写出探究气体的等容、等压变化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过程,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气体的等压变化

1、猜想:压强一定时,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2、模型建立:密封的针筒中的气体

3、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针筒中密封的一定质量的气体

(2)如何保证压强不变:针筒的活塞上悬挂一重物,并且保证过程中物体缓慢运动

(3)如何改变温度、体积:水浴法改变针筒中气体的温度。

(4)如何测量温度、体积:在水浴装置中放入温度计,读出水温;用针筒的刻度读出体积

学生对探究气体等压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作答示例

气体的等容变化

1、猜想:体积一定时,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2、模型建立:密封的烧瓶中的气体

3、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密封的烧瓶中一定质量的气体

(2)如何保证体积不变:硬质的密封烧瓶,可以保证气体的体积不变

(3)如何改变温度、体积:水浴法改变针筒中气体的温度

(4)如何测量温度、体积:在水浴装置中放入温度计,读出水温;用DIS压强传感器读出烧瓶中气体的压强

学生对探究气体等容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作答示例

3、教学策略的选择及反思总结

3.1以核心任务引领实验探究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考气体的主要状态参量,并猜测这些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其中一组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核心任务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发展过程。首先创设实验模型,学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被针筒密封的气体作为实验模型,本身就体现出学生科学思维中合理抽象的素养,接着通过改变针筒内气体体积,用压强传感器读出气体的压强,并记录在表格中利用excel 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将侧重点放在实验误差的分析中,在充分讨论后,得到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即补偿法和减小相对误差的方法。这种利用核心任务驱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后续气体的等容、等压变化规律中同样适用,

3.2以核心问题引领误差分析

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四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其实解决这四个核心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实验方案逐步明确的过程。在实验误差分析中,通过七个核心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一方面分析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得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3.3以核心方法引领问题解决

在气体实验规律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方法的应用。首先,利用控制变量法把规律的探究分解为等温、等容、等压变化三个过程。其次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直接记录的是p、v的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学生想到可以用图像法让表格中的数据更直观发现其中的关系,在图像描绘中首先得到了P-V图像,但是是一段曲线,关系不能确定,所以学生根据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到这里,画出P-1/V   的图像。在误差分析中,补偿法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是比较容易够到的,但是减小相对误差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又不是完全陌生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式样,在选择重物的过程中,我们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重物其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应为在这种状态下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在这里的实验过程中,原本实验所用针筒的最大体积是20ml,如果换用最大体积为100ml的针筒,那么被忽略的0.6ml的连接端的体积就真的可以被忽略不计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