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单元教学
卢 明 崔允漷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能做什么事(关键能力),是否持续地做事(必备品格),是否正确地做成事(价值观念)”,是人的属性。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人的属性,而不是学科的属性,只不过它是通过学生的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科内容非常重要,没有学科内容,就不会有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科内容尤其是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学科知识点只是素养形成的素材或载体,只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学习或借助于这些载体,学生才能内化成为相关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才算真正形成。
深度学习的缺位并不能归咎于学生,关键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指导学生去经历学习过程,如果教学不能给予学生挑战,不能驱动学生高投入、高认知,学生就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自然不可能内化为素养。传统教学中,重模仿、轻创造,重结果、轻表现,学生普遍缺乏质疑能力,也不会提出问题,学生的高投入只表现在时间耗费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设计的单位也应从具体的知识点走向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而且,这里的“单元”,不是“教材(学科)单元”,也不是“经验(生活)单元”,而是有明确的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重新组织的一个个学习活动。确切地说,它是“课程单元”,即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单元。课程单元不是内容或学习素材单位,也不是知识点或知识图谱,而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技能、问题、情境、活动、评价等进行组织或结构化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一个学习单位。通过一个个单元,有效整合学科知识,连接知识点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连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强化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实现深度学习与意义学习。因此,单元教学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