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锤子>>反思笔记>>文章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刘婷婷)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何飞

一、新课引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一堂新课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地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和热力环流”这节内容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在引入新课时先与学生交流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上课当天为阴天,学生感觉温度较低,然后让学生回忆前一天晚上的温度,学生感觉夜晚温度与白天相比差别不大。然后给出两天的天气状况和气温,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有何不同,学生容易得出“晴天温差大,阴天温差小”的结论,继而设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标题。

  这样引入新课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天气话题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设问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为新课内容做铺垫,当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再用所学原理解释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首尾遥相呼应。

  二、课堂设计能紧贴生活实际,利于学生探究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须进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首先提问:“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温差小?”接着用青藏高原旅行者的案例展开:旅行者举步维艰、气喘吁吁,引出青藏高原的特点“空气稀薄”。 旅行者被阳光照射的一半脸“火辣辣的烫”,照不到阳光的一半脸“冷冰冰的疼”,即出现“阴阳脸”。由“火辣辣”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为何太阳辐射强烈,通过分析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原理。由“冷冰冰”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为什么寒冷,通过分析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一原理,而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所以大气温度低。通过青藏高原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联系实际生活,利于学生接受。在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之后,再请学生解释新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最后请学生对月球昼夜温差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这两个重要原理。

  三、问题之间的承转能精心设计

  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和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中,较为精彩的承转有以下两处:

  了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这一原理后,转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可这样承转:“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但如果在夜晚,地面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同时又要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温度应变得越来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在夜晚,地面靠什么维持它的温度?”从而自然地引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