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理解: (1)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分析:结合相关名言和有关事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检验标准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课文导语】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问题一、从认识论角度看,基因编辑婴儿是不是属于实践活动?我们的判断是否是实践活动的依据是什么?
引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学生对照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进行理解。
1、实践的含义
⑴实践的主体: 对象: 。
从实践的含义来看:猩猩吃蚂蚁、蜘蛛织网、行星撞击地球不是实践活动,是因为 不符合。
学生听课、学习党十八大报告不是实践活动。是因为 不符合。
⑵物质性活动不同于物质。盖房子和房子是实践活动吗? 为什么?
⑶观赏性花木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
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我国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属于哪一种形式?
⑸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指是什么?试举一例。判断: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
2、实践的特点:
⑴客观物质性: 基因编辑婴儿是实践活动。你怎么理解其中体现的客观物质性?
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践物质性?
⑵主观能动性: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关键词是什么?
基因编辑婴儿是实践活动。你怎么理解其中体现的人的主观能性?
问: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吗?盲目的实践活动呢?
⑶社会历史性:基因编辑婴儿是实践活动。你怎么理解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如何理解?举例:
②历史性如何理解?举例
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知道人们对基因问题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理解唯一来源和途径。
①你知道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成语、俗语和诗句吗?举几例:
②问:人们对基因问题的认识一定都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吗?
③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哪些因素使我们对基因问题的认识得到了发展?
解决HIV的实际需要、金钱、名誉、价值追求、社会责任(社会的需要、人的主观因素等)说明实践不是唯一动力。
①从哪几个方面理解实践推动人的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吗?为什么?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很难区别,你有什么高见?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基因编辑婴儿科学研究的问题上引起了广泛和争议:“基因编辑婴儿”到底是潘多拉魔盒,还是阿拉丁神灯?有人说,这件事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一旦打开就无法关闭。诱惑科学家打开魔盒的原因,想必更多是来源于人类战胜疾病的愿望。你认为谁的认识正确?探讨检验认识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最终目的)
举几例关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成语、俗语、诗句、名言:
开展基因编辑婴儿的目的是什么?
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你会从哪些方面思考?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动,真正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哲学,但从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来讲,本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了一些。
2.从IPAD的应用效果上讲,要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熟练掌握IPAD的操作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的个性学习中,它的作用可以更大。
评课:
严宏亮:主题是基因编辑,题材很好;时代感性强小高考要求降低了难度,;建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充分发挥平板的作用;
杨春玉:案例很新,体现学科特点,把社会热点和时政热点相结合。议题式教学强调思辨性,可以在中间开展一个关于“基因编辑是福是祸”讨论;
徐惠仁:上得比较成功,思路清晰,比较正,比较透彻,举的实例比较恰当。可以在让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把握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