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十二课相关内容
执教者:常州市第三中学 严宏亮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学习者特征分析:这一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没有哲学基础,这一实际情况就决定了授课时在哲学的“理论层面”就要淡化一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价值冲突中去感悟: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该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1、 教学目标
结合真实情境,探讨并领悟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科素养!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的人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
难点:正确价值判断的依据
3、 教学方式
议题式教学:教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
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两份榜单,两所学校导入:
(1)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鄞州排名第四,常州排名第三。
(2)2018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鄞州排名第二,常州武进排名第三。
(3)鄞州中学是“绿色学校”,常州市第三中学也是“江苏省绿色学校”。
第一篇章:价值冲突
以鄞州电镀园的整治为背景,模拟同学“小清”及其家人面对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选择(现场摆不同代表的席卡,学生现场调座位),根据不同的身份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并把讨论的情况记录在下发的表格上,准备汇报。
(材料)鄞州电镀园区建设于2002年,占地523亩,是全省最大的电镀城。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严格和群众对环境治理呼声的不断提高,电镀园区虽几经改造,但曾经的集中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整治提升涉及众多群体的切身利益,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51家企业,1597个车间、384家租赁户、9200余名职工怎么安置,遗留问题怎么解决都必须认真面对。
小清家住在园区附近,对于园区整治,一家人有不同的意见:
父亲(在园区上班):在电镀厂上班,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一点污染算什么?
姑父(园区某企业负责人):整治提升是好事,但是购买一套治污设备要花不少钱,不合算。
~~~~~~
探究一:对于园区整治,“你”的态度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你”——职工、企业负责人、附近居民、相关政府部门等。
表格:
角色代表 | |
态度 | 理由 |
同意 | |
不同意 | |
其他意见 |
通过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感悟: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立场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过渡)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且讲得都挺有道理的,同意整治的同学讲得头头是道,不同意的同学也“振振有词”。那究竟要不要整治呢?
第二篇章:正确判断
(材料)“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态权益,宁可牺牲GDP,也要痛下决心治污!”鄞州区委主要领导说。2013年5月起,鄞州区成立电镀园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现场工作组入驻园区,最终确定了“政策淘汰一批、自主搬迁一批、原址整治提升一批、企业配套回归一批”的总体方案。
探究二:对于这样的整治方案,你认可不认可?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对于这样的整治方案,大家基本是认可的。主要理由:
(1)这个方案,不是站在局部的、少数人的利益立场上,而是站在绝大多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的是最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这个方案,不只看眼前,更看长远。虽然眼前要花更多的钱用来搬迁、改造、提升等,但从长远看,这个方案是会让大家、让社会、让国家受益的。因为这个方案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遵循了经济建设规律,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再污染环境了,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有这样的教训。(雾都伦敦)
所以这个方案是可行的,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
(材料)由“绿色发展”过渡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著名的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引导出人们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
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探究三:我们对于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认识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实际情况在变化。这里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主要有两个:
(1)经济发展情况。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原来都比较低,所以人们特别注重经济发展,甚至不惜浪费资源,危害环境。当时看起来没错,长远看起来呢?
(2)环境、资源状况。原来环境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大家也意识不到,也不太关注。比如雾霾,10年前或者更早20年前,大家关注雾霾吗?可能都没听说过“雾霾”,慢慢地,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由此推导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在此基础上提升:
(1)价值观的含义及实质: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属于哪个的范畴?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2)既然是社会意识,那按照我们刚才讲的,社会意识由什么决定?社会存在。所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归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有不同的社会存在。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有不同的生产关系等等。其实我们刚才探讨的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三个阶段的不同认识,代表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观、环境保护观,实际上也是就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是不是?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什么?社会存在在变,随着生产力水平在变,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过渡)解读了习大大的名言,分析了鄞州电镀园的整治方案,大家基本都是认可这个方案的,但还有一些人不认可,是谁呢?
第三篇章:解决问题
(材料)整治方案出台后,某企业被列入“政策淘汰”那一批。该企业的部分员工,聚在厂里,议论纷纷,他们对于自己运行正常的企业被淘汰不理解,很不满,认为企业被淘汰了,自己就会下岗。如果政府不管他们,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就会去政府门口,采取静坐、拉横幅等方式表示抗议。
探究四: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得知消息后,你要去做他们的工作。你准备从哪里方面来做工作?
此篇章属于对本节课内容的运用与提升,涉及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提升学生四个方面的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都有体现。
(1)澄清认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素养
(2)解决问题: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谈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劳动者技能素养的提升。
(3)合理表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有序参与——政治参与、法治意识素养
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小结,由不同的价值判断到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再引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价值引领与情感提升。
教学反思:
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为议题,探究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意义。
■可讨论媒体中关于事实和观点陈述的内容,调查不同人群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看法,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差异及成因。
■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言论,分析影响其价值判断的时代因素。
困难1:教材的取舍与整合
困难2:面对的是没有哲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既要有一定的哲学味道,又不能太“专业”,哲学理论的“度”要把握好。
范导式教学,是指基于民主平等、精心预设、协商对话, 以“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创造性应用”为基本要素进行立体式架构,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真实性情境
展示给学生的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假情境、伪情境
面对企业关停整治,“你” 的态度是什么?——这是不是假情境?
面对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是不是都会选择环境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两座山发生矛盾时,是不是都会选择“绿水青山”?
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性情境
学生的生活实际肯定是真实性情境,但真实性情境绝不只是,也不应该只是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个体、企业、国家为主体,以真实性冲突为情境展开,基于:
1、重要性 2、真实性 3、冲突性:
二、发展性任务
1、任务:可以是问题,但不应该“只是”。发展性:有梯度
2、发展性任务: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由生活经验、真实情境推导出、上升到理性的知识层面,在此基础上达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3、与议题式教学、活动性学科课程是一致的。
探究一:对于园区整治,“你”的态度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认知、感悟
探究二:我们对于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理解、深化
探究三:对于这样的整治方案,你认可不认可?为什么?——提升、运用
三、多元化意义协商
1、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协商研讨的方法,而不是“反复讲解”“反复练习”,告知现成的观点与结论。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师生对话等。
本节课: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也不敢采取其他方式,不可控因素较多。
平时课堂:完全可以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辩论、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
四、创造性应用
既包含了教学资源的创造性应用,也包含了掌握知识内化为能力之后的实际应用。就是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记住知识点,会做题。
追问:
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也能体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点评:
活动型学科课程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教材。活动型学科课程,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学科课程,活动只是其课程实施的方式。议题式教学的“议题”,就要“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就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从“学科知识”极端走向“泛活动化”极端。基于此,学科知识的正确处理依然很重要。本节课的上课对象是没有哲学基础的高一学生,这就给本节课的内容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既要上出一定的哲学味道,又不能太“专业”,哲学理论的“度”要把握好。如何对学科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整合,达到很好的融合,这也是一道难题。从授课过程和学生反应看,这两方面处理得还不错,学生虽然没有学过哲学,但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有效引导下,都能很好地感悟、理解哲学道理。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围绕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活动型学科课程,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是关键。如何提高“效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选择合适的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首当其冲。只有情境真实,符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其中,讨论才会是真讨论,探究才会是真探究,在此基础上表达的想法也才会更真实,产生的价值冲突才会更真切。本节课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作为背景,结合鄞州当地电镀园的关停整治这一真实情境展开活动设计,应该说用心良苦。从现场情况看,学生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展开活动。从更高要求来看,议题的选择还可以更“生动”一些,更能贴近学生自己的实际;对情境要作结构化处理,情境的深度和厚度要进一步挖掘,要能生成“两难性问题”。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设计凸显学生参与性的任务。任务设计是有机融合学科知识与议题情境的桥梁,任务设计得不好,学生参与度就不高,学科知识与议题情境就不是“融合”而是“隔绝”,就会成为“两张皮”。本节课采用模拟听证的方式,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对电镀城搬迁改造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让学生发现、体现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持不同的价值观,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原因。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比较高,也确实参与进来了。此外,本节课设计的三个探究有一定的梯度,体现了发展性,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