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
教学 课题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三一轮复习 | ||
教材 分析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对上一复习模块《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延伸,同时又为接下来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
学情 分析 | 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三文科班,学生在高二已经学过该部分内容,但是很多知识点他们已经遗忘,在不少难点问题的理解上他们仍存在难度,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 | ||
教 学 目 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直面挫折和挑战的勇气。 知识目标: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状态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理想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
教学 重点 |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 | ||
教学 难点 |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状态和途径的区分
| ||
教学 方法 |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主题式教学方法 | ||
教学流程: | |||
教学 环节 | 创设情境(教师) | 问题探究 (学生) | 设计意图(理论) |
导
入 | 1. 视频中港珠澳大桥建成历经几年? 2. 视频中列举了港珠澳大桥创造的几项“世界之最”?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视频,我从时事热点“港珠澳大桥宣传片”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对整节课议题活动的展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 |
新
授 | 探究2.多媒体展示材料: 在软地基上建岛,按照传统的“抛石填海法”,要开挖800万吨的海底淤泥,这不仅会造成航道拥堵,也会危及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林鸣及其团队,最终发明了“圆筒直插法”,将120个巨型圆筒直接插入海底,然后在中间填土,快速建起了人工岛。
| 1.“圆通直插,快速成岛法”从无到有的出现时一种发展吗? 2.判定“圆通直插,快速成岛法”是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重温: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调整经济结构以此提高经济增长和质量和数量。 |
探究3.多媒体展示, 2014年11月17日E15沉管开始安装,由于海床上出现少量回淤,不具备安装条件,只能返航;在回撤途中,工人们碰到了一米多高的海浪,历经72小时的艰难漂泊,E15沉管安全回家。2015年2月24日E15沉管再次出发,由于基槽尾部突然出现大面积异常淤积物,E15沉管只能再次返航。2015年3月14日,E15沉管第三次出发,经过多次观测调整后,E15终于与E14沉管的精准对接。 | 1.沉管生产从第一部过度到第二步是量变还是质变? 2.如何理解“场所的变更”? | 此设计意图有2: 1.夯实学生对“发展与途径”的理解; 2.让学生区分发展的途径与发展的状态。 | |
探究4:视频:林鸣朗读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
| 在奔赴高考的路上,大家如何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 本处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
课堂
小结 |
|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思考并回答发展观与联系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的联系。
| 此设计意在:首尾呼应,又有利于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
板 书 设 计 | 发展的普遍性 联 系 观 矛 盾 观 辩证否定观
| ||
教 后 反 思 | 本节课我主要是尝试用议题式教学来组织整堂课教学,我将议题确定为《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重温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节课只要有明暗两条线,明线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重点是其中的岛隧过程部分,暗线则是发展观的四个观点,明暗交织,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分析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案例港珠澳大桥中的专业性术语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好课前准备导学案对本节课所用到的港珠澳大桥的材料发给学生; 2.教师讲解嫌多,应大胆把知识点复习环节放给学生,注重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评课:
徐惠仁:1、以最新时政材料港珠澳大桥来进行发展观教学,注重合作探究;2、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合作思考,注重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注重“导”,注重培养价值观。
陈兴兰:备课认真,课堂气氛平和民主,教师有个人魅力。
李文伟:注重整体设计,理论联系实际。
张小洁:教学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课堂语言凝练,课堂设计有深度。
杨春玉:课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逻辑清楚,语言凝练,结合当前热点梳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