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三中学
第二批教师工作坊
微课题申报评审书
工作坊名称: 理想国工作坊
微课题名称: 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与案例研究
工作坊领衔人: 倪红娟
申报日期: 2018年9月
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发展处制
二O一八年九月制
一、工作坊人员基本信息
领衔人基本情况 | |||||||||||
姓 名 | 倪红娟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83年 5 月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历史教学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学位 | ||||||||
工作坊成员基本情况 | |||||||||||
姓 名 | 任教学科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工作坊中的分工 | |||||||
韩光 | 历史 | 中学一级 | 课程研究 | 教学实践 | |||||||
张坤玲 | 历史 | 中学一级 | 历史教学 | 理论研究 | |||||||
李春 | 历史 | 中学一级 | 历史教学 | 教学实践 | |||||||
二、微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微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 ||||
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内涵分解:1.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 ||||
(二)研究价值 | ||||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之一就是创设史料情境,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我校学生处于常州市高中生的中等水平,研究如何提高中等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对我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也能给予其他同等水平的师生教学以启示。 | ||||
(三)研究目标 | ||||
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 ||||
(四)研究内容 | ||||
1、区分史料的类型与搜集史料能力的培养策略 2、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力的培养策略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策略 4、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5、运用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力的培养策略 6、提高史料实证素养中的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行动研究法 采用“提出方案——研讨——行动——反思——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 (3)课堂实验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师将收集的史料与知识点充分结合起来,做到历史教学“史论结合”,用史料说话,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4)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课堂史料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高课堂史料教学水平。 (5)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分析比较法
| ||||
(六)实施步骤 | ||||
本课题从2018年10月起,预计研究三年。具体时间步骤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微课题开题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2月) 制定工作坊申报评审书。组建工作坊,布置组员分工。收集关于史料实证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分析目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史料实证素养的误区、了解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水平,精心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微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月)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设课题研究课,并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展开评课活动,教师进行反思总结。邀请特聘教师工作室专家黄天庆老师参与课题研究交流会,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把研究成果理论化,撰写课题相关论文以及阶段小结。制作课题研究的微视频。 第三阶段:微课题总结完善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0月) 总结研究过程与成果,完成结题报告。理论指导实践,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召开课题成果展示会,展示发表的论文、课题研究课视频、微视频,完成工作坊总结。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主要观点: 1、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方法要遵循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的原则。 广泛性是指提供给学生不同类型的史料(文字史料、实物史料);指导性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思考性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渐进性是指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的能力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策略 3、史料的分类与选取 原始史料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但并不一定更真实可靠,要教会学生通过作者的意图等方式来判断。史料的来源有教科书、专业著作、专业论文、网络资源、试题、生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教学策略等因素选择材料。 4、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可能出现的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应用的史料过于单一;史料与设计的问题不匹配;引用史料不作鉴别等等。 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对象不同:其他研究大多面向全体学生,而本课题主要针对中等学生。 (1)发现中等生在史料实证素养方面的不足。 探寻中等生所能达到的史料实证水平,发现其不能达到的水平,为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准备。 (2)找到适合中等生提高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在总结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史料教学模式,并加以实践和推广。 2、研究思路不同。 其他研究大多从史料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历史考试的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而本课题是围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四种水平开展研究。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 |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 实施方案 | 2018年10月 | 倪红娟 |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2018年——2019年 | 韩光 | |
提高学生史料证实素养研究的阶段小结 | 研究报告 | 2019年12月 | 倪红娟 | |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视频 | 教学视频 | 2019年12月 | 张坤玲 | |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微视频 | 微视频 | 2020年5月 | 韩光 | |
最终成果 | 开设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课题研究课(市级公开课) | 公开课 | 2018年——2019年 | 张坤玲 |
关于史料证实素养的论文汇编 | 论文集 | 2020年 | 倪红娟 | |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2020年10月 | 倪红娟 |
三、工作坊领衔人所在教研组意见
本教研组完全了解学校有关教师工作坊管理的精神,保证工作坊领衔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工作坊领衔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工作坊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教研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四、学校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