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常见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
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天气系统是复杂动态的概念,借助MeteoEarth、台风天气软件可增强学生对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的理解。
【学情分析】
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分气旋、反气旋与低压、高压之间的不同。2.理解气旋、反气旋形成的条件、过程,以及对天气的影响,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3.阅读并能判读简易天气图,强化对等值线图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MeteoEarth软件,说明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各要素的变化。2.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3.通过以台风为案例进行探讨,了解台风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对身边的天气现象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的原理,以及它们对天气的影响,解释和我们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天气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生活,关注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条件、变化的过程)、画法。
【教学难点】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等高线天气图中的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5W”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用具】Ipad、多媒体、MeteoEarth软件、Mind Vector软件、Paper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感知现象 |
【导入新课】广州城遭受台风“山竹”后城市满目疮痍,用iPad打开MeteoEarth软件,介绍其是一款专业的天气软件,程序采用3D旋转地球设计,对天气、气压、降水、温度、风力、云量都能做全方位的展示。 【师生互动】教师演示MeteoEarth软件中气压、气流、云系等要素,以问题串导学: 问题1:图中有很多数值不同的等压线,一些区域形成了闭合等压线,说明了什么?(存在低压和高压中心) 问题2:低压和高压中心的水平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低压中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即气旋、高压中心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即反气旋) 问题3:对比南北半球高低压中心的水平气流运动状况,有什么不同?(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北逆南顺、低压中心水平气流北顺南逆) 问题4:观察判断气旋和反气旋控制区域的云系、天气状况有何不同?(气旋控制区云层厚,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区云层薄,多晴朗天气) 【承转】通过MeteoEarth天气软件,我们初步感知了气旋、反气旋气压分布、气流运动状况在南北半球各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MeteoEarth软件中呈现的天气要素信息感知气旋、反气旋现象,思考问题。 | 激发学生兴趣、以直观软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
探究规律 | 【引导探究】播放气旋的运动动画,以问题串导学,探究其规律: 问题1:观看动画,描述气旋(北半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规律并解释。 问题2:看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状况,归纳气旋东、西、南、北侧的大致风向。 问题3:为什么一般情况下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阴雨天气? 【规律总结】探究结论一(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为逆时针辐合,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水汽凝结多形成阴雨天气。 【自主学习】学生尝试画出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完成学案相应内容。教师用pad的拍照,选取学生绘图中的典型错误拍照,以备全班展评。
【师生互动】展示并请学生评价同伴的绘图,指出错误并纠正。最后以表格对比总结气旋、反气旋的运动特征与天气状况,并以快速抢答的方式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巩固所学。 【承转】同学们,通过MeteoEarth天气软件我们感知了气旋、反气旋的现象,也明白了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气旋、反气旋在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实例呢? | 结合老师引导探究的北半球气旋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南半球气旋、反气旋形成过程及规律,师生互动,生生点评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
应用实践 | 【创设情境】回顾2018年夏秋季登陆东亚地区的台风天气,22号台风 “山竹”9月16日在广东登陆, 14号台风“飞燕”9月5日在我国台湾登陆。 【自主学习】播放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时的视频资料,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以“5W ”方法学台风,What:台风是什么?台风的结构?Where:台风出现在哪里?When:台风什么时间多发?Why:台风的形成原因?How:台风的危害? 台风怎样防御?完成学案: (1)台风是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为什么台风常发源于洋面温度超过26℃的热带或副热带的西北太平洋上? (3)在图中用箭头画出“莫兰蒂”移动的大致路径。 (4)15日凌晨台风登陆前,位于其西侧的厦门吹 风。 (5)这次台风为什么会给途经地区带来了严重灾害?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把灾害程度降到最低?
【师生互动】展示答案,生生评价,教师补充,修正完善。教师并进行解题思路及方法总结:读-审-联-定 (1)读题目:读清题目要求,明确考察的知识点; (2)审材料:注意关键的文字、数字、图表; (3)联教材:联系考察的知识点,提取自己储备的知识; (4)定答案:观点要点化,答案层次化。 | 结合图文视频材料等情境,以“5W”方法学习台风、绘图并展评 | 应用实践,促进概念理解 |
课后探究 | 【课后探究】搜集我国长江中下流出现的“伏旱”现象的相关资料,参考“应用实践”思路,以“5W ”方法剖析“伏旱”这一天气现象,体会反气旋规律。 | 课后探究 | 知识迁移 |
【教学反思】
1.整体思路设计流程,从感知现象、探究规律到应用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充分利用现有学科APP资源,如天气软件、台风软件,与学科教学融合,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3.因为对云平台教学功能和设置上的一个点不熟悉,导致未能正确播放自己原有的PPT,出现了操作上的失误,也未能充分展示云平台和pad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