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锤子>>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且行且思的研学
庐山地质研学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何飞

庐山研学报告

一.庐山地区概况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屹立于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庐山又名匡山,匡庐。自古以来,庐山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此一睹其迤逦的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之说,襟江带湖,刚柔并济,岚影波茫,苍润高逸。庐山是文化名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垂范千古,宗教文化空灵玄异,建筑文化中西合璧。庐山亦是政治名山,既曾作为国民政府的“夏都”,也是国共三次重要会议的召开地。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的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学美价值。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二.研学目的与任务

理解地质构造相关的知识,在户外实践中判断鄱阳湖,庐山等景观的地址构造,并找出其证据,阐述庐山地貌形成原因

三.研究主题:课题四

1.庐山的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

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山体有大月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这一山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块,南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亦异,自庐山山体构造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

③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著,如五老峰阶梯状断层。

④横向断层:山体内横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如天桥、石门涧、单斜构造。

在庐山北部表现为北东向,分布于背斜(或向斜)两翼。地貌表现为单面山、猪背岭、单斜谷,例如,牯牛岭、西谷。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马颈一虎背岭背科;(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 (D)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2、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I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約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粱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II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由震旦纪二叠纪,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因受加里运动和海西运动的影响,产生一些假整合。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一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

III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一白垩纪时, 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发生褶皱、断烈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益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

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

IV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

  自中更新世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

上升证据:

(1)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 1200m,上升幅度为500- 900m。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

(2)分布在1100m 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3)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新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座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座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

(4)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

3.庐山的形成原因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处江南台背斜与下杨子坳隐的交接带,区内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主要有北东向华夏式构造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构造。许许多多的断裂构造,形成众多的山峰。庐山是第四纪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当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盆地进一步发展,继而形成鄱阳湖。

四、研究感受与收获

且行且思考,经过短短六天的庐山研学之旅。游览过了石钟山上的“江湖锁钥”,险峰上的仙人洞,庐山植物园,五老峰,庐山博物馆,秀峰等等,不论是庐山的人文景观,还是庐山的自然美景,都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经过此次的庐山之行,也同样学习到了一些地理知识。这次研学增加了我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提高了“地理情怀”。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与同行的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我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文化上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团结,也在离开父母的这六天中,学会了独立。

作者:傅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