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漫溯坊>>反思笔记>>文章内容
《拿来主义》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荣荣
发布人: 语文 张奇飞     

课后反思:

      高一一共学习了鲁迅的三篇文章,每次讲授文章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每次检查预习情况都发现预习结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作品他们读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要表现什么。在我讲完课后,学生反映能知道课文讲什么,也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还是弄不懂鲁迅的其它文章,总之,鲁迅的文章不经老师的讲授学生是不会懂得。
      从中,我想到,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学生弄不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的,第一:鲁迅的一部分文章,为了在民国的时候能发表,为了过审稿关,有时只能用比较隐晦的笔调去写;第二:学生对鲁迅所处的一些历史情况不了解;第三:学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时代去审视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会环境去阅读作品,试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鲁迅时代的混乱、专权、贫困,这是学生无法想像的,这也是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内心和写作目的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我觉得,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比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走进那篇文章所处的社会,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作品所处的时代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前,让学生自觉地去找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民情民风,以利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二: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上课时,让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该时代和该作者的理解和认识.
    四:讲课时,教师要把文章和时代背景、作者其人联系起来,讲清楚“文”与“人”的关系。
    五:老师可整理各个时代的最典型的特点,以利于让学生对照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来对号入座。
    六:老师可找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评析,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家略知一二。
    总之,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