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的影响》中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反思
2019年4月16日,周二上午第三课,高一6班,本来这节课是由刘婷婷借班试上,在上周末时布置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任务一:利用周末前往麦德龙超市(或山姆会员店)与大润发超市(或乐购超市)两个超市参观并拍照。要求:(1~2人完成)1分析两类超市的区别?2在地图上找出两个超市的位置,并列出为何会选址在这?
任务二:为常州规划一座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结合常州市交通图(已给)、常州市已有商场分布,说出选址位置,列出选择该地的原因。(2~3人完成)
周末看到学生在PAD上提交的作业热情较高,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相关任务并且给出的理由充分,甚至有些同学已经提交PPT。本人在这节课上就借用刘婷婷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课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是一节以真实情境的本土化案例为教材的有关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结合情境导入。常州自古以来的交通地位和影响。古人的描述“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的交通枢纽,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近现代,常州地处南京和上海的中间,在沪宁铁路开通(1908年开通)初期,由于蒸汽火车的需要,必须停靠在常州进行补给水。这都说明了常州的交通地位和影响。
2.承转要自然。本节课要呈现4个篇章,都是以古诗的形式凸显,如何让它们和知识点整合到一起显得至关重要。(承转交通运输队聚落形态的影响:延陵已过三千载,随着常州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常州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承转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兰陵今日显繁华,你觉得常州最繁华的地区在哪里?)、(承转交通运输对聚落未来的影响:常州明日何去处,如果你来规划未来的常州,你觉得未来需要再建的城市综合体应该规划在哪里?)
3.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任务一的学生成果,老师收集后要对比,找出具有典型的学生成果,让学生站到讲台前,面向学生,讲解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对于每一个展示的小组都要以热烈的掌声,既要有仪式感,也要让其他学生学会聆听,表达出自己感受(认同或疑惑)。老师将任务中的乐购超市和麦德龙超市进行点评,得出商业网点的布局一种是以市场最优(乐购),一种是以交通最优(麦德龙),并指出交通最优时其布局的位置。小组展示任务一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像南大街这样的地区现在呈现出了衰落趋势,老师在点评时,对他们的观察细致表示肯定,并提示这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研究小组课后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思考。任务二的学生成果,学生在黑板的地图中找出自己想要规划的地区,并且说出支撑自己规划地区的理由。此时班级其他学生能够主动站出来表达观点,该学生从自己住在这里的视角说出依据,这也是生生互动形成的课堂动态生成。老师的点评和提炼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点评凸显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课堂学习知识。
4.回归课本知识,有拓展。在第一篇章时,常州的古代、20世纪初、20世纪末、现在、未来的形态受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回到课本 划出相关的结论,并把课本的其他城市也受到交通的影响的案例让大家分析,例如株洲、武汉等。未来的常州在2030年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有没有可能?要形成世界的城市群,如何将格局罗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这就需要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运输干线组成的运输网,这就形成了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我们常州则是依赖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形成的交通运输网和周边地区形成长三角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