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漫溯坊>>反思笔记>>文章内容
教学反思1巧用插图助力诗歌教学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荣荣
巧用插图助力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中,句读的理解和文字的品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则止于一些写作上的特色和诗人情感的个性化表达。而教材中的一些插图,往往被忽略,仅作为“点缀”和“修饰”存在。如果仔细品读这些插图,不难发现,它们绝非可有可无,完全可以作为赏读诗词的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加深对诗词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插图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诗人的画,一种是与诗词相配的诗境图。当然,形式多样,可以使画像,书法作品,还有作者手迹及书影篆刻等。它们无不与文本有直接关系,可以借助它,配合诗词的欣赏,加以个人的想象,提升在鉴赏中美的感受。 其中一些作者的画像,本就是对诗人诗文理解后的再次创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赏析,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诗人的形象特征,而这与画家的理解是否相同,有什么出入。像柳宗元的画像,整体观来,形象是是比较达观的,面容观察年龄比较老,而且从这个仰天大笑、双手高举的姿势中,感受到他的豁达。那么柳宗元真的是这样的形象吗?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去关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学生的兴趣大增,通过分析,发现,诗文中更多的情绪是愁苦,特别是对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的化用,柳宗元明明是一个愁苦悲观的形象啊。那柳宗元到底经历了什么?关于知人论世在诗文阅读中是不可忽略的,我紧接着让他们继续关注右侧《柳河东集》书影。虽则是竖体繁体字,且句读未画,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如此命途多舛的诗人,似乎在这首诗中比较单一,因为学柳宗元文章已经不少,此前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独钓寒江雪”,这是怎样一位诗人?他是孤傲的,不与培塿为类,他是才华横溢的,他更是愁苦悲观的,他的“倾壶而醉”,正是对现实的苦闷倾泻。如此,一个比较立体的柳宗元形象已然矗立在学生面前。最后补了一张南熏殿旧藏之图,似乎这幅图更贴近于历史上的柳宗元形象。

       俗语说,字如其人,教材中还选了一幅现世仅存的李白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为学生们了解李白其人其文打开了窗口。它的不拘一格,它的潇洒自在,它的桀骜不驯,它的天马行空,无一不在这幅墨迹中体现,它是真实的!!不止于此,还有李贺画像,“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这幅画像传神的将仅活到26岁的“诗鬼”描摹精准。旁边的小字,交代了李贺之死的神奇,更是能补充“诗鬼”的“鬼”气········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