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漫溯坊>>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漫溯坊 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荣荣

 

 

 

常州市第三中学

第二批教师工作坊

微课题申报评审书

 

 

 

 

 

 

 

 

工作坊名称:      漫溯坊                                   

微课题名称:    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的“融合”艺术                                   

工作坊领衔人:      叶荣荣             

申报日期        2019.1               

 

 

 

 

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发展处制

二O一八年九月

一、工作坊人员基本信息

领衔人基本情况

姓    名

叶荣荣

性  别

民 族

出生

年月

1986年 6   月

行政职务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学一级

研究专长

语文教学

最后学历

 研究生

最后学位

硕士

工作坊成员基本情况

姓  名

任教学科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工作坊中的分工

张奇飞

语文

中学高级

写作教学研究

理论研究

蒋霞

语文

中学一级

写作教学研究

理论研究

陈丹

语文

中学二级

阅读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

钟雨辰

语文

中学二级

阅读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

二、微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微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互联网、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等。这股浪潮已涌入教育领域,继而引起了教育模式的革命。教育信息化是国际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语文学科拥有自身的学科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历来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互联网、云技术的使用,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使教育呈现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等特点,进而促进教与学模式发生变革。

   “融合”艺术,即引入艺术领域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将多种艺术手法融入语言文字的咀嚼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味,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二)研究价值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出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信息化助力语文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利用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打通。

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明确强调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以上诸多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为“智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搜索和查阅的文献来看,“信息化背景下的相关研究论文较多,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面的研究偏多,真正进行实践应用的相对较少。智慧课堂的研究论文较多,但更多集中于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专业上相关的研究较少,北大核心期刊上相关研究论文鲜有,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更少,这让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从研究的内容上,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出背景、发展现状、理论研究,对于智慧课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较少,这也让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将多种艺术领域相关概念引入语文学习生活,并将此以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之美进行阅读实践,这于当前也是很有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1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及身边的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促进学生积累言语经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2 通过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注重多手段的有效融合,基于本校云教学系统的智慧课堂,探究形成符合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3.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样式,特别是将摄影技术方面的留白、长镜头、聚焦等特色手法融入语文文本研习,形成活泼有趣的新型课堂范式。

4. 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即学生,能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他们置身于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帮助他们语言素养的养成,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研究内容

 1.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云教学平台),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

2.在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探究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究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3.   引入艺术领域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4. 基于信息化的智慧课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将智慧课堂下的教与学和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如:个性化学习、分层教学、学生预习、课堂教学、课堂笔记、课后、学生记忆、作业布置、学习效果测量与评价等方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阅读文献对国内外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涵义及特征,并与传统课堂进行比较分析,将艺术相关领域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然后,对课题研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3、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实际做法及相关实施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六)实施步骤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9.1—2019.7)  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制定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

B  明确分工各成员的研究方向,进行开题论证;

进行文献研究,通过外出听讲座和听课观摩等方式对信息化背景下云教学系统平台各种硬件和软件进行学习,召开课题专题讨论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完善相关课题网站,形成过程性的材料。

第二阶段(2019.8—2020.9),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A 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与课题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活动;  

B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听课学习,逐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课题组成员之间磨课,提炼成果。

C组织中期研究成果的汇报和论证,并根据中期论证情况,开展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融合的研究课,并接受专家指导。

D 组织开展课题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2020.9—2021.6),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进行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总结和反思研究实际效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完成各类研究成果整理积集,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和成果鉴定工作,发布课题研究成果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使用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讲授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打通,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有重大影响。将信息化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探索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不仅裨益于新授课的学习,而且对写作教学也是一大助力。学习素材和资料的多元化推送渠道,利于学生将补益于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的不足。超时空的教学活动变成常态,也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艺术相关手法的融合,丰富着学生的审美阅读情趣,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更好的方法和借鉴。

契合语文课程目标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的要求,通过深度阅读,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用多种艺术手法融合下的文学鉴赏,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以能做到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理解多样文化。这无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要求不谋而合。

本课题实现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模式研究

教学论文

2019.1-2019.9

叶荣荣、张奇飞

“融合”艺术方式影响下的课例和案例研究

公开课

教学案例

2019.10-2020.6

蒋霞、钟雨辰

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融合”艺术的课题资料集

资料集

2020.7-2021.6

叶荣荣、陈丹

最终成果

《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的“融合”艺术》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0.7

叶荣荣

《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堂的“融合”艺术》专著

专著

2021.6

叶荣荣、钟雨辰

三、工作坊领衔人所在教研组意见

本教研组完全了解学校有关教师工作坊管理的精神,保证工作坊领衔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工作坊领衔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工作坊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教研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四、学校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