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第二批教师工作坊>>BYOD>>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微课题研究计划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丽萍

 

 

 

常州市第三中学

第二批教师工作坊

微课题申报评审书

 

 

 

 

 

 

 

 

工作坊名称:       BYOD(自带设备)工作坊  

微课题名称: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        

    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             

工作坊领衔人:         李丽萍          

申报日期:          2018.9.25       

 

 

 

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发展处制

二O一八年九月

一、工作坊人员基本信息

领衔人基本情况

姓  名

李丽萍

性  别

民 族

出生

年月

1987.06

行政职务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学一级

研究专长

地理教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教育硕士(在读)

工作坊成员基本情况

姓  名

任教学科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工作坊中的分工

刘婷婷和

高中地理

中小学二级

地理教学

教学实践、论文撰写

何飞

高中地理

中小学一级

地理教学

教学实践、论文撰写

胡方晓

高中地理

中小学高级

地理教学

教学实践、论文撰写

二、微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微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智能化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工具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听技术、整合技术的结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会更加完善,其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2)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

(3)AppAPP是英文单词“Application"的缩写,指各种在移动智能终端上使用的,能够使设备实现某种功能的应用程序。APP完善了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是移动设备得以实现信息承载和多种功能的基本载体。本研究App可定义为能够在移动智能终端运行,且帮助教育工作者教学或者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应用程序。

(4) 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是指将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合理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直观的情景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研究价值

1.顺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智能手机发展的愈来愈成熟,功能愈来愈强大,配套教育APP愈来愈丰富,其社会化交流功能和教育功能(诸如微信学校、QQ群教学平台等)等己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校园教学环境也越来越现代化和信息化,因此将智能手机引入地理课堂是顺应这种信息社会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会不失时机地发展起来。

2.有利于丰富中学地理教学

    智能手机+教育Apps在地理教育领域的用途与价值需要被发现与挖掘,智能手机具备很好的教育功能,它可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能使教学方式多元化,但是否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现代社会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服务,以及如何将该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尚处在起步阶段,可借鉴的案例较少,本研究有助于地理教育同行及时了解智能手机APP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价值探究、实践操作与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为智能手机更有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①形成地理类App资源的分析和总结报告;

②探索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深度融合;

③智能手机App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④形成手机App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教学案例、论文和视频材料;

⑤探究手机App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评价机制

(2)实践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呈现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②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提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文献研究;

(2)调查访谈教师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地理类App资源的类型、一般特征、使用现状研究;

(4)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课例研究;

(5)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价值分析;

(6)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后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运用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库,以“信息技术”“智能手机App”等为关键词,收集100篇左右的相关文献,对“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研究”的理论和课例进行系统研究。

(2)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采用观察和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App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态度,研究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3)案例研究法:通过案例研究比较教学方式转变前后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

(4)行动研究法:采用“提出方案-研讨-评价-反思-实践”模式进行研究。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9月—201810月)

①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②进行文献研究,通过外出听讲座和听课观摩等方式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进行学习,召开课题专题讨论会等,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③课例实践,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源,完善工作坊相关课题网站,形成过程性的材料。

(2)实施阶段(201810月—202012月)

①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听课学习,逐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种App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

②开设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融合的研究课,并接受专家指导。

③组织开展课题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活动。

④积累资料等,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评价。

⑤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专题总结、阶段总结,接受中期评估。

(3)总结阶段(20201月—20218月)

①“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实录、论文等材料的汇编。

②课题小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并进行分析。课题组提交能反映完整的研究过程的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及研究资料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③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请专家给予指导并作结题鉴定。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传统教学资源是单一的书本内容或PPT,利用手机,教师课前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给学生推送各种富媒体资源,课上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传达效果;

2.师生互动上,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行为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数字化课堂却不同,学生借助移动设备,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了课前和课后。智能手机能够储存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这些行为数据对评价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产生重要价值;

3.学习行为上,学生借助移动设备,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了课前和课后。智能手机能够储存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所有学习行为数据。

4.技术支持上,大数据、泛在网络、学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对数字化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相关软件、技术,分析课堂情境,判断学生所需,为教学过程准确推送相关资源,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8.10

李丽萍

手机 App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探索

论文

2019.12

李丽萍

基于云教学系统的地理教学实践和思考

论文

2019.6

李丽萍

刘婷婷

BYOD移动授课平台的构建方法与教学应用

论文

2018.9

李丽萍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研究课、讲座

论文

2019.12

李丽萍

刘婷婷

何飞

最终成果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1.6

李丽萍

教学活动的课例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实录)

课例集

2021.6

李丽萍

《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论文集

论文集

2021.6

李丽萍

三、工作坊领衔人所在教研组意见

本教研组完全了解学校有关教师工作坊管理的精神,保证工作坊领衔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工作坊领衔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工作坊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教研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四、学校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