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伯美老师论文发表于《时代教育报刊社》
发布时间:2017-09-06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我们凭什么同情祥林嫂

——换一个视角读《祝福》

常州市第三中学 王伯美

“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购房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近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的竟然是有关祥林嫂的画面。花白的的头发,间或一轮的眼珠,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竹篮内一个空的破碗。逼迫祥林嫂走向人生绝境的是夫权、族权、神权。那么,我呢?我为什么同样看不到光明。”

这是一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给笔者所写的电子邮件中的部分文字,读完之后笔者久久难以平静。就文本解读而言,如此解读,大方向并无不妥。只是,在如今这个“女汉子”如云的时代,我们除了进一步关注夫权、神权、族权对祥林嫂的迫害,并在此基础上关注现实人生阻碍个人命运发展的重重大山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祥林嫂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指引。仅仅关注到祥林嫂的绝望,并试图将自己的人生困境和祥林嫂的人生绝境简单划等号,将自己的绝望类比为祥林嫂的绝望,是欠妥的。在如今这个时代,“绝望”是很容易的。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一代,更容易在各种了解与比较中对自己、对环境、对时代产生种种绝望。学生跳楼早已不是新闻,虽然他们正当青春年少,却以为自己个个都是“祥林嫂”,有着不得不如此决绝选择的理由,认为自己与“祥林嫂”一般生不逢时。

此前的文本解读中,我们也关注祥林嫂的抗争,只是我们更关注的是她抗争的结局:在“祝福”声中离世。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一点。只有强者的陨落,才会触动读者内心的心弦。纯粹的弱者,留给读者的徒有感伤。就命运而言,祥林嫂是彻彻底底的弱者,无论是人还是神,都可以主宰她的命运。然而,就生命而言,她却是名副其实的强者,她从未放弃试图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努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凭什么同情祥林嫂?

丈夫去世之后,她逃到鲁镇做工,通过卫老婆子,以自己的安分耐劳在鲁四老爷家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得到了众人的高度认可。对于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的祥林嫂而言,这应该是极具勇气的选择。她的婆婆严厉,精明而能干。能够有胆子从这样的婆婆的眼鼻子底下逃出来,如何不是掌控自己命运的选择。如果夫家有她的容身之处,她应该不至于外逃,她不惧辛苦,不惜气力。如果没有被卖进山里,被迫改嫁的威胁,不善交流的她应该也是家里的一个壮劳力。既然逃出来了,就努力安顿下来。勤快,满足,口角边的笑影,如何不是一个生命的强者 ,面对生活的变故所做出的最好回答。“闹是谁都要闹一闹的”,由此可以推论:逃,不是所有未亡人都有勇气做出的选择。未亡人再嫁,闹是必然的。只是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出了两个大窟窿,这已然超出了闹的范畴。她抱着必死之心,以避免再嫁的命运,不甘自己被转卖她人。这已然是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所能做出的最大程度的抗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赢得自身的名节与尊严,在那个女性无从选择自身命运的时代,祥林嫂的确无路可走。试想,她已逃过一回,被抓回后,面临的自然是来自婆婆的严防死守。她的拼死一撞,也不失为一个强者的选择。

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很多,脸上整日没有笑影。“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所反复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已经令人生厌,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和取笑的对象。“我真傻,真的。”不善言谈的祥林嫂,突然口若悬河,没完没了。这无非是一个人在遭遇重重人生打击后的自我救赎,她需要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倾诉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伤痛。她记得的永远是儿子的听话,儿子手上紧紧捏着的那只小篮,当然还有儿子被狼吞噬的惨状。伤痛之余,她也还没有被命运所击倒,她没有完全失控。从人们的笑影上,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知道自己再无开口的必要。面对柳妈说一定是自己肯了的的质疑,她竟然笑了。或许,她在这一瞬间,想起了她人生中短暂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一瞬。对于一个再次经历丧夫之痛,亲眼目睹儿子被狼猎食的母亲而言,一无所有的她没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是选择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谋生,已然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倘若假以时日,她应该会从伤痛中慢慢走出来。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成两半,分给他们。”柳妈带给祥林嫂的恐怖,是不可言说的。她额上的伤疤,又成了饭后谈资的新话题。她只是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不再是整天“我真傻,真的”。快够一年,终于支了十二元鹰洋,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但凡有一线希望,都全力以赴,这是何等的求生欲望。

虽然,结果仍然是“你放着罢,祥林嫂!”努力以后,人生结局如何,对于个体而言,均无从知晓。我们每个人能够掌控的无非是自己的拼劲全力而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祥林嫂何曾是一个弱者。何况,即使沦为乞丐,她也能有这样的质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在她的眼中,“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也试图去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从这个层面而言,祥林嫂又何曾不是一个生命的强者。

对于强者的追怀,会让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思考。换一个视角读《祝福》,感受强者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未尝不可。

 

 

 

王伯美老师论文发表于《时代教育报刊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