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伯美老师开设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7-10-24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王伯美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能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生能通过评点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领悟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所表达出的对于乡土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最近,演员刘涛和自己的先生王珂一起参加了湖南卫视的一档综艺真人秀节目,在这档节目里两人一人化身为老板娘,一人化身为老板,在美丽的泸沽湖边经营着一家客栈,客栈名为“亲爱的客栈”。在节目录制播出的过程中,刘涛发布的这一条微博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老王说:等我们老了,再看这个节目会很有意义的。”多年以后,这个节目必将成为他们个人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生,的确是需要一些证据的。那么,我们今天又是否能够从刘亮程先生的这篇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找到同样的共鸣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品读这篇散文。

2. 研读文本

刘亮程先生在这篇散文里,描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村庄,也就是他的故乡黄沙梁,一个位于新疆沙漠边缘的小村庄,我先请一位同学用两个词汇来概括一下,黄沙梁这个村庄给你的初步印象。

明确:落后 荒凉

风光秀美的泸沽湖固然可以成为刘涛今生今世的证据,落后荒凉的黄沙梁对于刘亮程而言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继续来读文本。

散文往往是作者真实人生的折射,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与之进行对话。用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与《劝学》、《师说》、《赤壁赋》等文章不同的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的空白处,编者专门设置了对话栏。

1)关于对话栏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课前,我们已经请同学通过点评的形式与这篇文本进行了初步的对话。我们一起来通过这些对话,来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结合学生所做点评,研读文本。

学生所做点评

文章第2段——不可思议的感情。

相关补充:我走的时候,分别为16岁(1978年),31岁(乌鲁木齐),写这篇文章是到了乌鲁木齐之后。刘亮程曾致力于成为一名诗人,写诗多年,后来才开始写散文。刘亮程出生于1962年,他的父亲于1962年从甘肃搬迁至此。

明确:依然没用 鲜明对比 第二人称 情真意切 诗化的语言

是故乡的写照,无论是否有用,都是人生活的物化,成为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远离故土者,才有的体会。)

时光的推移 记忆的淡忘 终将消失的村庄 终将消失的自我

涉及到两个句子“有一天,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与“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六个真的,真的看不懂。这是怎样的生活?这样的记忆,赶紧忘了。

残酷而的孤寂生存环境 月光与榆树构建的温暖家园 我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 依附于过去,依附于村庄而存在的个体人生的真实写照。

“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我曾经偷过他家的苞米。

涉及到一个句子“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内心的生存:如刘强东

初三的时候,总共积攒了50块钱,我就跟着右边的邻居说:小石子,我有钱了,带你去周游世界去。小石子说:好。然后,我们两个都策划好了,我想没有坐过火车,就从宿迁坐汽车去徐州坐火车。只坐过家里的小船,没坐过大船,所以就是从南京要坐江轮去湖北,找我一姑姑去,湖北省黄梅县、九江对面。跟他说好了,我算好了,我们50块钱,够两个人到那儿。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小石子还是胆小,哭着跟我说:“俺大哥,俺实在不敢去呢,怕被俺爸揍呢。”这样他就没去,我自己一个人就走了。此次行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决定要到中国最大的城市去读大学。原本,我的梦想仅是考无锡商校,毕业以后到供销社工作。

(2)文本研习之文本探究

关键句解读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家园既是日常生活层面的,又是精神层面的。一个人想要将他生命中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明确:每个人都有一个村庄

一个人的村庄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用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的。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在我们漫长一生不经意的某一时期,心灵停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的一个村庄。——刘亮程

 

板书设计:

 

          物化的生活(物质)

 

证据  (个性化的生活 个性化的语言) 表明 故乡是生命的证明   

 

          内心的存在(精神)

 
教学反思:

文本是唯一的突破口

王伯美

“六个真的,意在表明什么?”

“为什么要写那个瘸腿的男人?”

“那个坑在等着什么?”

“为什么会写鸡和狗?”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初读文本后,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困惑。究其原因,学生还是没能沉到文本中去。因此,带着学生来走近刘亮程的生活和文字是本节课我进行教学设计的重心。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了对话栏的价值,努力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刘亮程的文字,我给学生补充了相关的资料。

如:我走的时候,分别为16岁(1978年),31岁(乌鲁木齐),写这篇文章是到了乌鲁木齐之后。刘亮程曾致力于成为一名诗人,写诗多年,后来才开始写散文。刘亮程出生于1962年,他的父亲于1962年从甘肃搬迁至此。他写诗多年,所写散文也有诗歌的影子。他所写的村庄,是他的故乡黄沙梁,一个位于新疆沙漠边缘的小村庄。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学生起初对这种感情以及刘亮程表达感情的方式表示难以理解,在了解的相关背景以后,也就能够体会这些旧物是故乡的写照,无论是否有用,都是人生活的物化,成为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学生起初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也有难度。我引导他们联系后文来进行理解,时光的推移,记忆的淡忘,终将消失的村庄,终将消失的自我成了他们最终的解读。同时,我还借此引导他们重新回答了“那个坑在等着什么”、“为什么会写鸡和狗”这两个问题。在对语境的关注中,这两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这六个“真的”的确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难点所在,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描述的画面,去揣测画面背后蕴含的情感,以读诗歌的视角来解读这段文字。从而学生从中读出了其中残酷而的孤寂生存环境,月光与榆树构建的温暖家园,我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依附于过去,依附于村庄而存在的个体人生的真实写照。

一堂课上下来,总有一些收获,也有很多遗憾。整节课的节奏,应该再紧凑一些,导入简单一点,对对话栏的介绍也可以压缩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文本解读,应该是更正确的选择。
王伯美老师开设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