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论文发表 《对语文核心素养下任务群式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顾岚岚

对语文核心素养下任务群式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顾岚岚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及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不断改变语文教学的策略。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一个将外在于学生的语文课程中的优秀语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生命个体一部分的过程,并且这一内化过程将伴随语文教育过程的不断进行而继续、深化。它不只是能力,往往更深入到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本文以《鲁迅作品选读》为例,关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几种因素及教学方式落实的注意点,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新课改中做实语文。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任务群   教学方式   转变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搜索,百度显示的相关论文(包括英语学科的论文)有2876篇,知网显示找到696条结果。语文素养的核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我们进行任何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学科特点往往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思维方式。学科教学首先是基于人的生命成长,也就是从“使人成为人”的学科教学目标出发,语文核心素养呈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四个层面。

1. 教会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所以笔者认为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最要紧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对学生而言,与其说学语文,不如说学习语文化,如何用语文的思维去学习语言、文学,去表达,去丰厚自己的生命。

2. 引领价值,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

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在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形成积极的认识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一切可能的空间,而绝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指向心灵,指向灵魂,教会学生明辨价值是非,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3. 陶冶情感,达成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雅斯贝尔斯认为,陶冶是一种生活形式,“它是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其支柱并把规则的知识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氛围,渗透情感,让学生在其中有目标的自主学习和成长,让个体的生命尽可能地多元发展。

4. 传授方法,掌握基本的路径和方法

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杂乱,就如同是自己的自留地,想种啥就种啥。但实际上教学是需要限定的,例如文本阅读,虽然有很大的教学空间,但也是有很强的规定性的。语文教学有规范、合乎规律的教学法,绝不能以主观的感受代替科学的理性的思考。

 

二、任务群式教学方式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纲领,它促使语文教师思考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任务群式的教学方式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以苏教版语文选修模块中《鲁迅作品选读》为例谈一谈任务群式的教学过程及效果。

(一)   对任务群式教学方式的认识

任务群式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教师布置系列任务让学生完成,而是师生在明确学习内容前提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共同交流、合作等多样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语文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教学长度,方式多样化,前后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等特点。

(二)   以《鲁迅作品选读》为例看任务群式教学

《鲁迅作品选读》在苏教版教材中是以选修模块呈现的,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搁置而不接触。实际上鲁迅与青年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其在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他作为现代汉语文学大师,学习他的作品,不仅能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

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学生们不再满足于教师单篇课文的讲授,他们需要真正的完整的作品阅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并进行语言表达。基于此,笔者进行了下面任务群式的教学。

1)教师研读作品,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完成《感受鲁迅》12的内容阅读;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感受鲁迅温情的一面,思考鲁迅式命题:生命中的父与子

   教学时间:每周1—2节课;91---915日,在15天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

2)布置学生阅读,明确阶段精读和泛读篇目

  学习内容:两周时间完成阅读《感受鲁迅》12的内容。

  精读篇目:《五猖会》 《阿长与<山海经>

  写作:①读书笔记第一篇:最早读鲁迅作品是什么时候,读了以后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②读书笔记第二篇:读完第一专题后,鲁迅给你的印象?选择一到两个片段来表明你得出这个印象的理由。

③ 读书笔记第三篇:读完第二专题后,选择你最喜欢的文字,分析其表达特点,谢谢喜欢的理由。

3)对精读篇目进行有限定的学习

教学篇目1:《五猖会》

教学目标:①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五猖会”是什么样的一次集会。【高考中有进行内容概括这个考点,这里可以借此训练】

②理解文本中重要语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的内涵。感受鲁迅与其父周伯宜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句话来领起整个文本的理解,不失为一种阅读散文的方式,学生觉得很受用。】

③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深入理解鲁迅式命题:父与子的关系【从形到神,学生们在合作、讨论、倾听中解决自己的困惑,明白作者的精巧的构思,感受作者温情而理性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审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篇目2:《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这种学习形式,感受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朗读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朗读的注意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多样的情感,进而感悟到鲁迅写作背后的内心追问。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清晰而深刻的。】

②感受鲁迅健康、自由的生命形态和作者对自我生命的追问。【这一专题名称是“童年的蛊惑”。忆童年,谁都会,但如何解读出“蛊惑”一词还是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学习文章的。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往,往往会主观地描述过往,但多了一份审视,这就是思维成长的体现。作者笔下的“我”当时是多么的傲娇,总是看轻阿长,可在一件件往事的叙述中,我们读者又可以感受到作者无处不在用现在的眼光审视过往的一切。此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无尽的自责,现在意识到了这么一位善良的长妈妈是多么值得自己珍惜,也理解了什么才是关爱。】

4)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对泛读篇目进行学习交流

在精读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报告会。53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推荐1名学生在班级进行读书交流。

5)阅读相关母题的名家文章

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季羡林、汪曾祺等作品阅读

6)进行相关学习点的写作

例如:生命中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我们的父母;时间流逝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与自己的父母相处。【高考相关的作文话题:我与他人,我与自我】

例如:写一篇关于童年美好回忆的文章,学习鲁迅叙事散文的特点:叙事的波澜、细节描写、用词轻重等。

7)优秀作文展示交流:图文并茂,呈现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的作文。

 

(三)任务群式教学方式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语文课及鲁迅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小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而且他们对阅读和写作不再觉得是做得痛苦而无所得的事情了。

当然任务群式教学要想做得好且有真正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进行任务群式的教学

   凌宗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课程意识。当下语文教学一个弊端是,语文教师对课程意识的漠视和被动。“考什么,教什么”,教程不断的冷漠化、孤立化、封闭化,教学随之机械、枯燥、乏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们意识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的是“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丰富,更多的需要的不断开发、开放。这对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什么时候教,用什么教,怎么教,这一切要有新的考虑。

在学生们不断走进鲁迅作品以及认识到鲁迅是一个非常温情的人以后,学生们学会了换一种眼光看待人和事,而且从他们的阅读交流中我看到了不少学生对自己父母更具宽容的认识。生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内容。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本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2. 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行鲁迅作品任务群教学时,笔者曾犹豫不决,因为笔者面对的是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应该进行按部就班的知识点复习,通过不断练习的方式学习语文。在每天的教学中,笔者感觉到语文课无厚实感,处处充斥着分数,就是看不见真正的人。于是笔者根据学生们目前考试中出现的两大困惑:阅读思维的欠缺和语言表达薄弱 设计了这样的任务群式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们“提纲挈领”式阅读,通过关键词句来读一篇文章,并通过读书笔记及报告会,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笔者的初步尝试及思考,还需要时间来论证。当然当教师心中有课程意识,认识到语文学科核心价值,就会积极去思考教学方式的改变,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 提升素养,促进教学进步  [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59).

2.  钱理群.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

3.  孙绍振. 文学性讲演录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