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坤玲:《读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读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均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也就是说,孟子认为的君子“三乐”分别是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我认为,前两种快乐是关注他人和自我的,家人平安和睦的天伦之乐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第三种快乐是属于教师的职业幸福,那就是教书育人。

教师就像工匠,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课堂中,引领更多的学生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遇到更美好的自己,这种职业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同时,“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成为更符合教育理念、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教师。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

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持续渐进的过程,是为学生未来生活服务的,必须融入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              关键           延伸

 

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环节

课后作业设计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石。《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规定教师应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知识四大类,其中学科知识要求教师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这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并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需要极其重要的助力——读书。

还记得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常常想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职业幸福在哪里?我在书中寻找答案。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的回答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苏霍姆林斯基解读说:“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会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无独有偶,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当中,以自己的经历示范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关于成长,他的经验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并坚持终身学习。他说:“如果教师要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有强大的理论后盾支撑。所以,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理论。”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强调人要终身学习。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与时俱进、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

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读书就是沟通经典与现实的桥梁。

感谢读书,因为读书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历史教师,我深感学科专业概念丰富,绝非简单的史料堆砌就可以讲解明白。这就要求教师要追根溯源,寻找名词的准确解释,全面透彻理解概念。教师只有自己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先打通教学的关节、提升自身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教学中讲好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综合能力、价值观的提升。

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教学方面,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去年,我开设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太平天国运动》。在备课准备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我找到了马克思对该事件的评价。但是评价差异较大,1850年马克思期待中国的农民运动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则评价“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在讲课时如果仅引用一段,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偏差。不同时期的评价,说明马克思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是随着他对中国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而不断深化的。但是,如果有人借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批评,把太平天国说成是“一场动乱”,太平军是“邪教集团”,明显是不合适的。

我又阅读了英国人吟唎写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容闳《西学东游记》史料。在此基础上,我重新整理设计了这部分教学内容,以更广阔的视角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农民运动的局限性”。这节课上完后,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这要归功于专业的史学阅读,让我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上课更加自信从容。

感谢读书,因为读书提高了我的教育工作能力。教书育人,“教”和“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该如何教育学生?如果打造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教育的工具”,优秀的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读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班级管理日志》等一系列教育书籍以后,为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规范班级常规工作、建设和谐班级文化,从2012年起,我就在班级中启动了《班级日志》工作。五年来,《班级日志》已经累积了厚厚的几大本,记录着我所带班级的点点滴滴,成为我和学生们珍视的美好回忆和精神财富。我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级、校级文明班级。

“爱读书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为了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推广“全班阅读”,我所带的班级每年都会精心布置书柜,书柜上摆满了图书,并设专人管理。每天放学前学生总结全天时雷打不动的阅读分享、不定期的“好书荐读”,为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提供了良好契机。我还邀请家长上班会课,家长主持的《〈梁祝〉音乐赏析》、《发现数学之美》等互动交流活动,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融洽了亲子关系。读书活动也成为我所带班级的亮点之一。

感谢读书,因为读书提高了我的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点下的案例解读;三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也就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阅读、思考的氛围,在团队中分享你的智慧和感悟。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后,我有些迷茫。忙碌琐碎的班主任工作和专业教学的精力冲突也曾让我困惑;读过的教育家的经典案例在我们班却“水土不服”,我也曾沮丧;费尽心力和学生交流却收效甚微,我也曾失落。直到2015年,我校举办了班主任基本功笔试考核。自以为涉猎广泛的我看到题目却傻了眼,很多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我竟然都不会,只好硬着头皮考试。考完以后,看着43分的成绩,我惭愧不已。这次失败的考试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的教育理论欠缺的太多了,“拿来主义”也并没有真正结合学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理论急需学习。我应该改变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从学习案例转向学习教育理论。于是,我搬来了《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班主任基本功》等相关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对班级管理、历史教学工作也更加游刃有余。2016年,我参加了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喜获一等奖。我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论文有多篇发表或获奖。我也被吸纳加入了常州市潘勤名教师工作室,有机会和名师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感谢读书,因为读书让我心态平和,淡定从容。读书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生命的喜悦.

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厚待自己的心灵、静静地回归自我,远离焦虑、浮躁、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不断丰富自己。

文字的组合是有魅力的,各种美文让我对生活心怀感恩。我喜欢读史铁生的文字,觉得那是一种没有距离的倾诉。他的苦难——在生命怒放的年龄却要接受一辈子借助轮椅生活的事实;他伤痛时的避难所——在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想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让他有了这个宁静的去处;还有感动无数读者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在心灵上获得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的痛苦。史铁生的表达或许委婉,但是给人的感觉真切而实在。

从优美的文字里我吸收了养分,学习给自己减压,学会舍弃,舍弃疲惫,舍弃烦恼,减去沉重。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真正享受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读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所有的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求索、努力和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苦难、有憧憬与代价。因此,我们从教育理论书籍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教育教学指引方向;我们从专业论著中获得精神的滋养,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打好坚实基础;我们从丰富多样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每个人的成长之门只能由自己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就让我们自己打开书籍,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做一个内心丰盈、专业精湛的教师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殷丽萍《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