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坤玲:《高考历史学科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高考历史学科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以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第22题为切入点,从试题立意、情境和设问三个角度分析了该题突出考查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命题亮点,进而提出三个层面的教学启示:夯实教师专业功底,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突出课堂教学的引领,抓住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延伸核心素养培养的空间,从而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试题;教学启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规定历史考试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政治和地理学科考试同样具备考查这四类一般能力的要求,因而缺少了一些学科专业特色。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第22题在考查一般能力的同时凸显了考查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特色,带给一线教师诸多教学启示。

201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

22.(12)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一、命题亮点:凸显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

从教学实践来看,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既能突出历史学科专业特征又能适应其终身发展的思想与能力。必修三思想史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准确地、创造性运用科学的史观去分析与认识各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思想,理解思想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1]从试题命制角度看,第22题突出了对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

(一)立意创新:考查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学科核心能力

该试题立意新颖,力求考查学生运用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与评价历史事件的学科核心能力。思想史研究的是社会思想发展演变史实及规律,通常依赖原始史料解读和各方面的评价进行研究,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解释能力,而这正是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题立意指向清晰,问题设置未回避考查重点,回归了课程标准与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所考查知识点直指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考生不会对该题产生歧义理解。第二问,“对中国走什么道路的认识”,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对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反思。不仅要求考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与创新能力,还要具备运用学科内部知识和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情境创新:突破思维框架,提供新的史料

情境是试题立意的背景。一方面,该试题的情境突破了教科书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设置,呈现了新的史料,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现象,考查能级进一步提高。

教科书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分析,主要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中国人不断深入研究,经历了“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三个阶段。模拟练习中的史料多从这个角度入手,也会把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作比较,强化了学生的固有认知。该题让人耳目一新,1924年,江苏常州的知识分子陈衡哲也曾进行过深刻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立体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平面结构。

另一方面,该试题创设的情境紧扣“中国走什么道路”,以该视角切入,考查如何运用现代化史观评价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过时了吗?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从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魅力依旧。命题者把历史融入现实,时代感、实用性极强。同时,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年代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和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心怀天下、深刻的家国情怀的感召力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自明。

此外,《西洋史》作者陈衡哲,江苏常州地区武进人,选取江苏人的史学著作,使得2017年江苏高考卷的“江苏味”更加浓郁。材料题首次援引摘编史料而不是直接摘录原文,减少学生的阅读困难,重点更加突出,也使历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意味更加明确。

(三)设问创新:以开放性提问考查学生能力

设问是试题显性显示的核心要素,既要能准确清晰地表达立意要求,又要根据情境巧妙设置。思想史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因此,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出现和解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反思也在不断深入。

本题的开放性小论文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解释和描述历史问题,又要让学生以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观点,展现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可以说,本题是2017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中对学生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道题。

二、教学启示: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持续而渐进的过程,为学生未来生活服务,必须融入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因而如何培养学生拥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江苏卷第22题延续了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的代表性,给广大一线教师以宝贵的教学启示。

教学理论大多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环节

课后作业设计

 

 

 


(一) 夯实教师专业功底,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石。《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规定教师应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知识四大类,其中学科知识要求教师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解读专业标准,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对教材做好基础性理解,又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学生普遍感到理解有困难的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专业概念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追根溯源,寻找名词的准确解释,全面透彻理解概念。[3]教师只有自己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先打通教学的关节、提升自身专业性知识与技能,才能在教学中讲好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能力、价值观的提升。

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教学方面,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正如聂幼犁教授所说,“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在教学中,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尤其需要专业阅读让教师更有底气。在人教版选修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同学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同学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同学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同学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我设计了问题如下:同学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做出评价的?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了解并运用不同的史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文明方面,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制度创新。精神文明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生活习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文明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社会史观看,南京国民政府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谓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国民面貌的更新。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在阅读和补充史观的基础上,我重新设计本课的脉络,以更广阔的视角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引领,抓住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考生之所以出现小论文得分偏低的现象,其源头在于教学环节,必须由机械式记忆向理解式记忆转变。很多学生只能写出必修三中关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能结合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并且表述中出现了很多史实错误。究其原因,部分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知识点时偏向关注结论,学生缺乏对历史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之间缺少融会贯通,记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教会学生结论,更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演绎过程,其推理演绎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近几年江苏高考更是呈现出开放性试题常规化的趋势,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演绎过程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注现实。

史学关注现实是史学功用的重要表现之一。高考不是贴标签,角度常常出人意料。比如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经济结构的问题等等。要注重学生的常识积累,加强文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

在理解式记忆的基础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学会知识运用,这是衡量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标准,而这离不开鲜活的媒介——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领分析,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命题,不难发现每道开放性题目都涉及到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计量史学、历史哲学等专业特点很强的学科,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立意主题,依次是:

年份

命题立意

学术考查

2011

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

历史文献学

2012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

历史地理学

2013

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

历史地理学

2014

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

历史文献学、外交史学

201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

社会史学、

计量史学

2016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反思

历史哲学

从以上立意主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多元史观为指导的特点。[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更新史学观念,学会运用新史观解读论证历史。

(三)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延伸核心素养培养的空间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的历史作业片面强调巩固知识的功能,忽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看出,作业设计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作业设计要立足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可以采取开阅读书单、探究实践活动、历史事件评论等开放式作业形式。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选取几本关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书籍,请学生自行阅读有关章节,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作业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书籍,浏览与筛选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项作业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对经济史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家庭保留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书报等实物,并请这些学生将自己从长辈那里了解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故事讲解给同学;还可以请家长走进课堂,讲讲家长小时候的故事。再如教师可以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布置学生合作完成对经济全球化的评论,对“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点评等。

 

结语

通过教师夯实专业基础、引领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与消化,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构建知识的积极性,也引领与培养学生发展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唯有关注和把握高考命题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

[2] 王绍励:《评论类史料题的解答思路》,《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0

[4] 王生:《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征的的“变”与“不变”》《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7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