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从女性解放视角看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备课思路:中国妇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束缚,屈辱摧残都是世界上少见的。妇女要解放,男女要平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充满哲理和激情的名言:"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这是对中国妇女奋起革命的殷切期待,也是对她们奋起革命的历史性的热烈称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解读与分析:课标重点有两个,一是史实,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史实。物质生活指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分方方面面。生社会风俗即习惯与习俗,它是指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定。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流行的时尚、风俗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同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变迁。本课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吃穿住行生活习俗的变化来分析背后历史的变迁,探讨变化的原因。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会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2、从解读史实、史料的学习中,体验获取、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学习中,感受时代巨大变化。2、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提升认识;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着“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
【过程设计】
导入:彭丽媛、杨澜、董卿、董明珠、于丹、刘涛图片,她们仅是广大优秀女性中的一部分,从她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答案:自立自强、勤奋刻苦拼搏、受教育有文化知识内涵有灵魂,有目标,积极参政参与公益事业,知性、举止优雅、穿着得体、女强人,散发女性的美。这让我想到了:
“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到它轻盈背后的那份执著。在曾经的茧壶中,蛹在黑暗中默默地吞噬着,一口口从不言放弃,终于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为自己迎来一片自由的天空,让生命得以绚烂无比。”
展示课题:《破 茧 成 蝶 ——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看女性的解放》
在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物质生活和习俗。女性解放与这两者的关系怎样?
预设答案1:物质生活是指日常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情况,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延续所进行的物质创造;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传统和礼俗,如清男子留长辫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习惯和风俗。
预设答案2:物质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更反映了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进步。
一、“蝶变”的表现
一、(一)破茧之服饰
二、破茧之服饰 旗袍的演变
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妻子。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
一个是晚清实权派慈禧太后,一个是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妻子:宋美龄。晚晴到民国旗装有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传统旗袍:衣身宽博,线条平直。改良旗袍:收腰窄袖,紧身合体。趋势:由保守走向开放,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平民化。
通过比较两幅图片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预设答案:晚 清:皇后凤袍,代表着一种身份和权威,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普通人别说穿,就是私藏被抓住也是要杀头的。是等级森严、保守的象征。旗袍的演变由窄要修身,到无袖,逐步趋向开放、进步;受西方文化影响,进一步趋向开放、个性化。
破茧之服饰 : 民国服装
袄裙:清末民初,女子服装仍沿袭清朝民间服饰,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制。上衣长袖且袖口很宽,斜襟,
学生装:民国初期的学生装以淡蓝色的布上衣为主,旗袍式领口,衣长不过臀,喇叭形露腕的七分袖为主,衣摆多为圆弧形略带收腰设计,下身搭配深蓝色裙装或者黑色百褶裙,不带花纹修饰,以朴素为主。
民国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什么特点?
答案预设: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体现了中西并存、新旧并存特点。
过渡: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破茧之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女性服装演变
50年代流行的“列宁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50年代末,受苏联影响,开始流行的 “布拉基”50年代工人装60年代流行的“绿军装”
问:这个时期服饰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革命军装占主流;颜色单一,以绿、灰、蓝为主;款式朴素、简单。
破茧之服饰: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服装演变
在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中国首次了举办了时装展示会后,1980年,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成立,宣告了“时装模特”这一行业的新生。
90年是审美开始多元的世界。一步裙,迷你裙、踏脚裤、蝙蝠衫。。。。
2006年两个年轻姑娘穿吊带衫逛西湖。21世纪,多元化,时尚
问: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服饰有何特点?为何呈现这样的特点?
答案预设:特点:个性、大方、多样、时尚、多元化;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它的演变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预设: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更体现了当代女子随性、大胆、个性、自由、审美观念提高,生活富足的象征。
当然从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
(二)废止缠足
左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比较这两位女子出去服饰还有什么鲜明的不一样?
女子缠脚,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以女子娇弱,步履迟缓,摇曳生姿为高贵动人。但是裹足是件很残忍的事,无异于把双脚切掉。“小脚一双,泪眼一筐”。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传教士开始宣传不缠足,掀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足运动。开始提倡天足的日子里,思想上最为抵触的反倒是女人,她们似乎愿意受其大罪,可见封建礼教是何等的根深蒂固。洋教士通过散发传单、印小册子、办报纸作为宣传工具,抨击缠足恶习,讲述缠足危害。洋教士给缠足女性的脚拍了张X光片,原本想用科技手段证明缠足对妇女健康的损害,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女性看了自己引以为美脚的X光片,心生恐惧,心灵受到震撼,缠足女性心中美与丑的标准从此被颠覆。维新派反对缠足,天津有了天足会。天足会也就是提倡不缠足的一个民间组织,天足会走出天津女大脚,被缠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终于得到解放,“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问:从本质上说,缠脚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预设:实际反映了礼教森严、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长长的裹脚布就像锁链把中国妇女锁定在封建礼教中。
1912年就明令禁止缠足,为什么到1950年以后才能完全消失?
1、社会风俗的形成与消失不是一朝一夕的。
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裹足让我想到一个成语。”裹足不前“这个成语就是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20世纪初,废止缠足使女性身心得到解放,并且推动婚姻观念变革。
(三)改革婚姻
图片: 一夫多妻、中式婚礼。 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今各种征婚广告,在民国早就不新鲜了通过广告“骗婚”的,民国那会儿就有啦。青年男女写情书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尺牍是指古人书写的工具,后来成为信件的代称。这本书在1931年突发奇想,以新式女子身份写了一则“征婚广告”登在报纸上。求婚信竟如同雪片飞来,半月就收到500多封。经挑选、分类,十多万字的文稿一蹴而就。第一次出版,是当时的畅销书。
从书中看出,那个年代女子的择偶标准就是:面貌清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风姿潇洒,身体强健;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
问:图片:各时期的结婚照。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代以来社会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答案预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从封建传统趋于开放文明。
过渡:从刚才的征婚广告中可以看到男子征婚对女子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的要求。
(四)破茧之女学
图片女红。古代的女孩子一般没有外出工作,因家里经济困难需要工作的,一般以帮别人做绣活(针线、纺织、刺绣、缝纫即女红)、洗衣或者是帮忙干农活为主,以贴补家用。家庭富裕的是请先生在家里教。
材料“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识字多淫诲”这种封建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女性都被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禁锢于闺阁之中,终身远离系统文化知识的熏陶,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传统的女子教育围绕《女诫》、《内训》、《烈女传》、《女孝经》、《女论语》及《闺范》、《女范捷录》之类女教内容进行,以培养合乎“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为教育宗旨,“封其耳目,缚其手足,冻其脑筋,塞其学问之途,绝其治生之路。”
—— 《女子教育》 2007
在近代以前,中国妇女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无权接受学校教育,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如果说,传统的礼教秩序从外在的规范方面取消、压抑了妇女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那么,畸形的女子教育则使妇女从内在意识方面丧失了个性和自我,逐渐形成了扭曲的、软弱的、麻木的、自卑的、狭隘的和依附的心理。
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
翻开近代中国百年教育史,有一所学校不能忘记,它就是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在宁波姚江畔屹立了百余春秋的甬江女子中学。这张老照片显示的就是该校女生们正在操场上进行体操锻炼。
宁波甬江女中,其前身为宁波女塾,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由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基督教会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1945年初中就读于私立甬江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