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研究活动三——《从“人治”到“法治”中国人的民主梦》开课评议
发布时间:2017-05-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坤玲

“人治”到“法治”

——中国人的民主梦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17年4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现代民主法治发展的历程,体会从“人治”到“法治”的艰难和曲折;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史料实证、论从史出、历史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作用;体会民主的多样性、正确评价民主和法治;培养“依宪治国”的公民素养。

 

导入新课:

民主、自由等词语,我们今天并不陌生。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民主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了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人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今天,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感受中国人的追梦之路。

 

新课讲授:

一、封建社会的人治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法、术、势”,成为君主加强统治的思想工具。这种思想到了明清时间,发展到了极致。

 

军机处图片、“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清)雍正帝

问:图片和雍正帝的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弊端?

学生回答。

过渡:古老的中国还停留在男耕女织、天朝上国的农业社会。殊不知,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法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政治学说,西欧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猛烈冲击。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中国的道路行不通了。

二、近代中国的“法治”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法治成为启蒙者共同选择的走出困境的出路。梁启超提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在封建社会对普通百姓的称谓有“子民”、“臣民”、“蚁民”、“草民”、“贱民”等。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问:与材料一相比,《临时约法》中的哪些词让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撼?这些词体现了哪些原则?

学生回答。

问:从内容判断《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学生回答。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但是,人民的反映却是这样。

材料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狱卒)是去盘盘底细的,他(革命者夏瑜)却和他攀谈了。他(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阿义……便给他两个嘴巴!——鲁迅《药》(发表于1919年)

这段对话反映出什么问题?

 

普通民众并不懂得民主、人权这些词语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孙中山在辞职前,寄希望于用法律防范袁世凯的野心,特意放弃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是,真实的历史让他很失望。

时间

法律

内容

1914年

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废除责任内阁制,无限扩大总统权力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训政纲领》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国民党一党专政

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国民党实行党国一体,总统集权

问:阅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建成法治国家?

 

过渡: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三、现代中国的“法治”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共同纲领》反映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人民民主,最重要的就是广泛性和真实性。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普选。

1953年12月6日,北京市西单区的选民兴高采烈地参加投票选举人大代表。(资料图片)

基层选举单位

214798个

进行选举的人口

571434511人

登记选民总数

323809684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

参加投票的人数

278093100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选出基层人大代表

5669144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

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过渡:人民把选举的日子当作节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 广东省台山县归侨陈聪,参加完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次选举,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热情。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宪法。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问:1954年《宪法》反映了哪些原则?根本目的是什么?

 

过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原则;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国家公职选举的原则等,开创中国人民民主法制的全新阶段。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报告投票表决结果时,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资料照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中国也有过迷茫、有过彷徨。在经历了民主法制被践踏的十年文革后,人们开始反思,反思中国的法治将向何处去。

3、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

问:概括邓小平的观点,并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法律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和保障,但是说到民主,很多人会想到西方的民主。对此,邓小平专门阐明了我国的民主和西方的民主有本质不同。

 

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的脚步坚实有力,中国人的民主法治越来越清晰明确。正如西方媒体评价中国的那样,“中国人有能力做梦,更有实力圆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宪法原则。2002年,党的十六大重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5年,“民主法治”被认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课堂讨论:1、中国法治进程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从专制到民主,民族独立是前提;

法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

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2、“依法治国”只是党和政府的事吗?

作为青年学生,你可以为“法治中国”做些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上。
 

2017年4月19日,我开设了市级公开课《从“人治”到“法治”——中国人的民主梦》一课,短短四十分钟,感慨颇多。

这节课的时间跨度、课堂容量都很大,如何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是我备课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的教学立意是从公民素养角度出发,在讲述封建社会“人治”的背景下,展开近现代中国人对“法治”的不懈追求。明线以三部法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串起主题;暗线讲述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从“贱民”到“公民”身份的转变,从逆来顺受到小心试探、再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明线和暗线共同构成了近现代中国人对民主梦的追寻。

在活动设计环节,我从教学立意出发,精心选择。尤其是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民主,我设计了历史感悟环节,讨论——“从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小组代表表达时清晰明确,让人感受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风貌;对最近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情节“政府依法执政”这个bug纠错,明确学生的认知——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引出下一个问题“依法治国只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吗?依法治国,青年学生可以做些什么?”班级中参加过模拟政协、三中学生提案上两会的成叶思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随机采访学生是否知道新中国颁布过几部宪法、目前采用的是哪部宪法、你读过宪法吗等问题,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民主法治离我并不遥远,我也可以为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这节历史课跨学科整合的特点,融合了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特点的历史课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学无定法,教无定法。

 

课题研究活动三——《从“人治”到“法治”中国人的民主梦》开课评议课题研究活动三——《从“人治”到“法治”中国人的民主梦》开课评议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