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变压器(市级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4-03-27   点击:   来源:韩志祥   录入者:韩志祥

4 变压器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变压器的构造及几种常见的变压器,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探究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电流与匝数的关系,了解理想化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3.       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出变压器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三.             材料准备

搜寻各种废弃的变压器——学校的相关地方。

找到演示用可拆式变压器——实验室

让学生带几只手机,要求事先检查电池的额定电压。

视频资料——我国的特高压变压器

四.             教学过程

课前方法学习:物理学研究用到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日常中曾经用到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守恒的方法等,能说出这些方法的内容吗?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比如说在研究aFm之间的关系。

理想化模型法:当你要定向研究一个因素对某个对象的影响时,你会遇到很多除了此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并且它们对你所研究的对象也会产生影响。这时你可以忽略其他因素而只研究此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但实际上这种状态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中你无法忽略其他因素,也不能消除它们,但为了能定向研究此因素,我们便设想其他因素不存在。质点、点电荷等。

第一部分:课堂引入

活动展示:“手机爆炸那些事儿”。(电压过大的危害性:播放图片和爆炸视频,同时展示自己变形了的NOKIA手机电池。“体会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我们知道家用电压为220V,手机电池呢?(拆开手机后盖,让一名学生大声说出:4.2V),显然劣质的充电器中某个神秘原件未能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拆开充电器的壳子,展示给学生看一个迷你型的充电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电器元件——变压器。

PPT中展示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变压器,回到课堂上的可拆式演示变压器介绍变压器的结构。

第二部分:新课展开

拆解实验:一、了解变压器的结构。

学生观察变压器结构并解说各个组成部分: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制成的闭合铁芯、铁芯上的线圈,与电源相连的叫原线圈,输入电压为U1,线圈匝数为n1。与负载(用电器)相连的叫副线圈,输出电压为U2,线圈匝数为n2。(教师:原副线圈的相连吗?学生:不相连)

探究实验:DIS探索闭合铁芯的作用。

教师:将电压调到直流6V处,对比实验:第一次无铁芯时测得磁感应强度很大;第二次有铁芯时测得磁感应强度明显减小。说明铁芯有何作用?

学生:让磁感线都束缚在铁芯中。

教师评价:总结的很好,让磁感线束缚在铁芯中。

(板书:1.结构:原线圈U1n1副线圈U2n2   闭合铁芯。直接在图中标注

2.符号:                             

 

 

对比演示实验:(1用直流电作为原线圈的电源,测副线圈有无电压。

对比演示实验:(2用交流电作为原线圈的电源,测副线圈有无电压。

教师:变压器有何作用?既然原副线圈并不直接相连为什么通了直流电却没有,而通交流电副线圈中会有电压?

(板书:3.作用:改变交流电的电压)

学生:由于原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方向在不断变化,铁芯中磁场不断变化。变化的磁场在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所以尽管两个线圈之间没有导线相连,副线圈也能输出电流。

(板书:4.原理:利用了互感原理)

二、理论探究:

1.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

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变压器的结构,思考实际的变压器在运行时,哪些地方有能量损耗?

学生猜测:线圈电阻、铁芯涡流、还有可能什么因素?

教师:前面两中可以凭我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也能摸得到,让学生摸一摸手机充电器感受铁损与铜损),但第三种,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刚才的DIS探究已经知道了还有漏磁。

教师总结:从能量损耗角度来理解变压器的作用是什么?将电能转化成磁能再转换成电能。

2.理论推导:

若无铁损、铜损、漏磁,那么请同学能否推导出副线圈的电压表达式?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

由组员代表汇报:

由于没有漏磁: 某一时刻t = →一段时间 内, =

由电磁感应可知:

由于忽略导线电阻:U1=E1U2=E2

综上所述:

 

三、实验验证:

1、  猜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U2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原线圈的匝数n1、副线圈的匝数n2、原线圈的电压U1,铁芯。

教师:具体什么关系?

教师:多变量探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2、方案设计

学生讨论:

1)保持n1n1不变,改变U1,测一测U2如何变化。

2)保持U1n1不变,改变n2,测一测U2如何变化。

3)保持U1n2不变,改变n1,测一测U2如何变化。

3、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完成,集中汇报填写)

1   n1   =  100      n2    =  200  

 

1

2

3

4

U1

0

4

6

8

U2

0

 

 

 

结论:n1n2一定时,U2U1

2  U1    =  4    V   n1   =  100  

 

1

2

3

4

n2

0

200

800

1400

U2

0

 

 

 

结论:U1n1一定,U2n2;

3  U1    =  4    V  n2    = 200   

 

1

2

n1

100

400

U2

 

 

结论:U1n2一定,U2 ;

由学生总结:综上所述:U2

3.模型的建立

PPT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变压器的效率:

当损耗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变压器看成理想变压器。

右图所示,请同学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学生:由能量守恒可得:P1=P2 ,由此可得:

所以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三、知识拓展

视频介绍:特高压变压器的最新知识。抛出问题,如果要测压线路上的交流电压我们该怎么办?测交流大电流呢?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四、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你对变压器又何了解?在研究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了解了变压器的结构、知道了其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和理论理解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以及匝数的关系,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在研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