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驾齐驱——房韵《考试周刊》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让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驾齐驱(数字期刊网收录)

发表在省级刊物《考试周刊》

让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驾齐驱

 

【摘要】 面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窘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口头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强调作文意识,坚守生活视角,坚持系统性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同时要与书面作文协同训练。教师要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重,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消除作文教学中的弊端,拓宽作文教学的思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 锤炼思维  作文意识  生活视角  系统性原则  协同训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相同。口头作文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形式出现,不仅为高中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而且是改进作文教学的切入口。“出口为语,下笔为文”,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畅通,写作时也能洋洋洒洒,文气畅通。让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并驾齐驱,为传统作文教学闯开一条阳光大道。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窘境

1、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学生中流传一句话:一怕周作人,二怕写作文。为什么学生对作文如此惊恐,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文缺乏兴趣、充满敌意。他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围绕作文题目拼凑字数,没有提纲,不打草稿,写作文就像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作文纸上被涂抹得花里胡哨,甚至成段地涂抹、添加。

学生写议论文,要么空谈大道理,要么大量堆砌材料,缺乏真挚的感情,缺乏理性的思辨,空洞而凌乱;写记述文,只有生硬的叙述,记流水账,不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细腻生动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最令人伤心的是文体四不像,面目可憎。作文的语言也邋遢啰嗦,甚至出现低幼化的现象,高二的学生作文里面竟然会出现“春天来了,我跟妈妈说‘妈妈,我们去找春姑娘吧’,于是我牵着妈妈的手飞奔下楼去了。”这样的语言,让人啼笑皆非。

最让老师忧虑的是,高中生正处于最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年龄段,却在不断丧失创新的能力,写起作文来都是陈年旧事,素材大致相同,要么是司马迁、鲁迅、屈原和李白等名人逸事;要么是抱怨学习生活的枯燥、无聊、艰苦和疲惫;要么是叙写父母雨夜接送自己上学、在自己考试失败的关键时刻给予哲理性的启发。学生写起来了然无趣,老师读起来索然无味。

2、作文教学的先天不足

作文占70分的分值,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但作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课程安排中没有作文教学大纲,教材中关于写作的知识内容稀少且零碎,不成系统。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缺乏实用的训练体系,没有科学明确的评价机制,语文老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自成一套,造成了目前作文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记得有一位老师开设了一堂写作能力课:“心灵的窗户——记叙文中人物的眼神描写”,就在如潮的好评中,市教研员周於老师一句“这样的作文课您是如何把它系统化的?”的质问,警醒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这堂课本身无疑是精彩有效的,但是盲目随意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这种无计划的作文教学,使得学生只是茫然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找不到着力点,写作能力十分薄弱。

3、作文教学的后天失养

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教师的功利心在作文教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唯高考独尊,“轻阅读,重方法”。这严重残害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学生的心灵。

教师多侧重于写作理论、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传授。高中生写议论文最常见的莫过于“三段论”,还底气十足地说“我们初中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还有不少省重点高中在复习作文的时候,就推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本书,然后鼓励学生早读课去背诵里面的“巨人素材”,结果在校际联考中,考生作文出现大面积撞材料现象。书固然是好书,背诵也没错,但这对“慢慢读,欣赏啊”是一种极大的无视和亵渎;“感动中国”的那些人,那些事,被老师们在第一时间下载、整理、印刷,最终传递到学生手里,然后被程式化运用。难道弘扬美德,传承精神就只有这样吗?还是出于教学的功利心,剥夺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权利,使学生最终无法走出恶俗素材的泥潭。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遗憾和悲哀。

最可怕的是,学生开始回避课外阅读,拒绝文学经典,写出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文字大厦”,一经审视和推敲,便轰然坍塌。曾经有一名学习很优秀的学生跑过来向我求助“老师,您推荐一本能让我的作文语言变得优美的书吧!”,被我拒绝了“你不需要这样的神书,你需要的是阅读和发现!”

还有社会上很多所谓的专家把高考作文妖魔化,甚至写“下水作文”,以显示学生的无能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失败,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二、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有不少教育界的同仁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从狭义的角度,它是指向规范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我很赞同这种观点,而且认为应该把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切实相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1、减轻学生的写作心理负担

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比书面写作的修正要简易很多,只需要口语的变化,没有书写的麻烦,有错误或者不足可以及时修改,非常灵活,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课堂是口头作文的主要训练场,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自我更正、相互纠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错误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也是其他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并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机会。经常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会消除他们写作难的心理。人大附中王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并坚持不懈,她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要说的积极性, 鼓励各类学生大胆、勇敢地说话, 不论说多少句, 只要愿说就成。在说中充分肯定优点, 合理指出不足。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更好,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锤炼学生的思维

口头作文教学的设计理念是在熟悉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成长阶段的表现欲为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头作文需要用口语来表达,而口语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要求很高。一般来说,口语表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要想说得好,思维必须时刻处于亢奋状态。因此,口头作文能够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教学是一种集体合作活动,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在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引发讨论,从而将问题引向纵深。口头作文正是通过不断的思维交锋锤炼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力。

3、诱使学生啃“面包”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书读得多,笔下自会生花,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的语言库存越充裕,思维领域就越宽广,说话或写作时就越灵动。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口头作文教学的实质所在。学生在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口头作文实践中能发现自己在阅读积累方面的明显不足,为了更好地言其心声,表其心意,就必须像高尔基那样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表现出对知识的一种急切渴求,对读书的一种狂热爱好和绝对需求。

4、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训练形式

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和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密切关系。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学生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形成多元化视角,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具有形式灵活,快速便利的特点,学生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筛选材料。同时,在集思广益和思想交锋中不断修改和核对,渐趋完善。

三、口头作文教学实践与方法

1要强调作文意识

口头作文是用口语表述的有声作文,是说话和写作的结合体。它有别于书面作文和即兴讲话,具有一次性和即时性特点,同时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在口头作文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的“作文意识”——文体意识、创作意识和语文意识。要对学生提出口头作文内容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讲述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地表述事情的具体过程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叙事生动、情真意切、议论深刻,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力。可以说口头作文集构思、表达、修改于一体同步进行,有利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2、要坚守生活视角

平淡生活有诗意,于细微处见真情。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慧心和慧眼。因此,口头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了美的矿藏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撬动学生的思维,比如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些新闻,并给予一百字评说。学生评述的都是他们关注的国内外大事,例如“由外语退出高考的舞台引发的思考”、“常州今年举办的花博会有什么意义”、“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谁之过?”、“为什么曼德拉能够赢得国际性悼念”等。由于话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新鲜有活力,学生的讲述完整生动,思维灵动严密,气氛热烈和谐。一个学期以来,十次左右的口头作文课,谈及了十个学生特别喜爱和关注的话题。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评价和总结中,口头表达的内容得以规范,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系列贴近社会生活的口头作文训练,引领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入的感受和独特的思考,写出的文章更具广度和深度。

3坚持系统性原则

口头作文训练是个“积跬步至千里”的活动,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只有长期坚持,写作水平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完成一个飞跃。口头作文训练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规律,分步骤分阶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片段到整篇,由说到写。每次制定一个很小的目标,每天进行一次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尤为重要的是,要制订出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落实到系统的计划中,使口头作文训练科学有效并保有持续的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锤炼思维,最终促进书面作文能力的明显提高。

4形式可灵活多样

口头作文以口语为作文方式,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形式的灵活性的特点。其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班会、课前演讲、团队活动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修改。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开放、自然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开设更多活泼有趣的训练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5、与书面作文协同训练

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带有自然、自发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很早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如叶圣陶、张志公等,都意识到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两者协同训练的重要性,大声疾呼“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口头作文水平的提高。为此,在作文训练中应注意两者并驾齐驱,“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本人也希望通过所参与的“中学生‘口头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的课题,争做口头作文教学的先行者,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并重,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消除作文教学中的弊端,拓宽作文教学的思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何通过口头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将是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还需要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和积极实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