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房 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情感目标:
(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 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1、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2、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述情节:
请一名同学用最精炼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请不同的学生复述小说情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炼语言,力争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贝尔曼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二、再读课文,请同学画出小说第一、二、三天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说说琼珊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消沉 绝望 振奋
原因:画家的敏感。琼珊处于生病期间,心里非常的脆弱,将自己的生命和叶子建立起一种在外界看来很神秘的奇怪的联系。
三、叶子给了琼珊生命,这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请问文章中哪些文字是写贝尔曼的?
明确:
1、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2、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3、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注: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四: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对于“杰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1、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
2、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
3、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五、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时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第55段文字关于房间的室内场景描写:
1、浑身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2、还燃着的灯笼。
3、散落的画笔。
(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依据课文,展开想象,紧抓细节。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去进行笔头练习,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并请其他同学点评,在这个过程当中,加深对贝尔曼人物形象的品析,从而更加深刻地体悟小说的主题。)
六、假如欧亨利把我们同学写的片段放到课文里去,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1、想象丰富
2、叙述简洁
3、凸显人物
总结:在情节上留下空白,造成令人吃惊的结尾,即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联系前一天学习的欧亨利短片小说《二十年以后》,品读欧亨利式结尾。)
七、小说的英文题目是:A Last Leaf.
翻译成中文是:最后的一片叶子。本文的编者采用“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觉得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学生基本上能够评判“最后的常春藤叶”更加出彩,关键字落在“常春”二字。请同学们挖掘这两个字的涵义。)
明确:
常春给人活力,希望。象征着贝尔曼的一种精神,再深入一点想,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看到了很多底层人物的辛酸,但他没有将这些铺写开来。他写的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是理想中应该有的样子。
一片叶子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就像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人生就是这样。欧亨利把底层人物生活中艰难的美好放大,是一种含泪的微笑,这也是他的人格理想。
教学反思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是自己主宰课堂。教师讲的内容过多,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自己去说。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等到学生自己领悟,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
2、在教案的设计方面,虽然抓住了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重点分析小说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但是在挖掘深度上明显还不够,基本上浮于表面,没有让小说的主人公真正深入人心。
3、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不仅要使得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而且要显示一定的梯度,要有可操作性。
4、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由于担心时间不够会造成课堂完整性的缺失,于是加快课堂节奏,有意缩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时间,以至于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最后导致学生在问题的回答上,不够精准。
5、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课堂语言比较繁琐,不够精炼。有时会重复讲过的知识点,或者重复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得课堂显得琐碎,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